●桑枝香菇示范基地 ●子长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 ●“党员牵小手,情暖白于山”结对包扶留守儿童捐赠活动 ●镇党委书记李兆琳入户与贫困户核算收入 ●镇党委邀请县果树公司人员为贫困户实地培训山地苹果种植技术 通讯员 孙乐 本报记者 常青
子长县涧峪岔镇地处白于山区,辖18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8个,总人口6474户23119人,其中贫困人口1598户4628人,2018年计划脱贫户244户917人,全镇贫困发生率为1%。开展精准扶贫以来,该镇坚持“57标准”和“六个精准”,用足用活用好“八个一批”扶贫政策,围绕“特色产业如何抓、经营主体如何培育、内生动力如何激发”三个问题,提出了“阳山果、坝地桑、户种养、商兴镇”的产业发展思路和“一线两区四带”的产业格局,在“一亩三分地”上想出路、要效益,确保贫困村摘帽、贫困户脱贫。
特色产业铺就致富路
没有产业,脱贫攻坚就如无源之水。正值冬闲时节,子长县涧峪岔镇镇长宜佳佳带上县蚕桑开发中心的技术员来到了该镇南家峁村,与村民们谈论明年栽桑养蚕的发展计划。“在镇政府的帮扶下,我改变过去种植玉米的观念,每亩劳力不算才挣几百元,今年栽植坝地桑5亩,养了10张蚕,每斤蚕茧23元左右,光蚕茧一项收入就2万多元,还卖桑叶、发展桑枝香菇,一年四季忙了起来,腰包鼓起来了,日子火了起来,比种庄稼强多了。”今年54岁的涧峪岔镇南家峁村贫困户赵鹏程高兴地给记者算起了自己的养蚕账。
该村另一贫困户薛雪斌在子长县蚕桑现代园区做后勤环卫工作,一天收入80~100元,他妻子白春琴在园区厨房当厨师,每月挣工资2000元,同时他家养蚕10张,一年全家各项收入合计高达10万元,他家从贫困户一跃成为富裕户,并主动提出要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行列。
“涧峪岔镇作为全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蚕桑示范镇,建成了全省唯一一处省级蚕桑示范园区,被中省命名为‘陕北生态桑建设示范基地’,现有山地桑2.2万亩,标准温室蚕棚246座,年养蚕万张,仅蚕茧收入达到1500多万。目前,蚕桑产业正从过去简单的栽桑养蚕向多位一体循环模式发展。下一步,我们将推广‘3+1’养蚕模式,即每户农户栽桑3~5亩,配套一个60㎡的养蚕大棚一座,逐年扩大桑园面积,建成陕北最大的蚕桑基地和‘重耳川万亩蚕桑产业带’。同时,不断延伸蚕桑产业新链条,做优蚕丝被、桑果、桑枝食用菌、生态桑叶茶、蚕沙保健枕等系列产品,将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形成以蚕桑为主的生态观光休闲产业园,走出一条‘政府主导、企业带动、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扶贫新路子。”涧峪岔镇镇长宜佳佳充满信心地说。
新型经营主体托起致富梦
有了产业,就要解决如何扶的问题,引发了涧峪岔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的思考。他们一致认为,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必须遵循市场规则,凝聚社会力量,引进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组织、致富带头人或龙头企业,为贫困群众打造一个强有力的火车头,才能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涧峪岔镇赵角村是子长县最偏远的村,全村有77户贫困户。该村历来就有种植杂粮的传统,但因交通不便、销售渠道不畅,小米种植一直未能成为群众致富产业。今年,涧峪岔镇通过招商引进子长县炬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赵角村建起了千亩小杂粮种植基地,打造“黄米山”杂粮品牌,年收购小米、杂粮等20万公斤。“我公司与317户有劳动能力的在家贫困户签订了户均亩产回收价高出市场价50元左右、贫困户高出75元左右的收购合同,做到实体店面与农村淘宝电商服务相结合的线上线下销售,形成了产、供、销于一体的小杂粮生产服务体系。”公司经理白延生说。
“我家因病致贫,妻子常年有病,一家人就靠我一个人挣钱,生活很艰难。政府引进了众富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发展养驴产业,鼓励贫困户代养5头左右,饲料由我们承担,育肥后按所养重量由公司以18元/公斤的价格回收,代养一头驴的年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今年,我代养了5头,公司已给予8000元。这不但增加了我们家的经济收入,还可以更好地照顾妻子。”贫困户刘正元说。目前,该公司引进良种肉驴500头,选取70户贫困户代养,每户收入提高万元。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涧峪岔镇通过‘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经济+贫困户’的方式,先后引进蚕桑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炬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众富农牧有限公司等企业5家,成立合作组织1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8个,探索出了预订、代养、产销一体等扶贫模式,将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捆绑,避免了农户单独面对市场风险,实现了互利共赢。”涧峪岔镇党委书记李兆琳介绍说。
内生动力汇聚致富力量 12月4日,本是农闲时节,但在涧峪岔镇村级蚕农大课堂上,一辈子从事蚕桑技术指导的专家慕登军正在热情洋溢地给村民传授栽桑养蚕技术,并对全镇15户养蚕大户进行了集中表彰奖励。这种通过技能培训和物质鼓励,让贫困群众立志、增智、有技。“我听了这堂课以后,对发展蚕桑产业信心十足,我将转变观念、科学喂养,不断提高养蚕质量和产量。”毛家河村贫困户折卫玲说。
在宽焉村“爱心超市”,针对群众生活需求,摆放着日常生活学习用品30余种数百件,村上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文明评选等活动,“四支队伍”为在家农户现场检查打分,发放积分兑现卡,群众根据自己积分多少兑换物品。贫困户王金义、杜善新等人高兴地向工作队副队长马琦说:“以前村上有啥事,没人愿意出力,房前屋后都没人打扫,好像跟自己没有关系。现在好了,自从有了‘爱心超市’,村风好了,农户家里的卫生干净了,村集体活动大家争着参与,就害怕自己干得少、积分少,换不到更好的东西。”
涧峪岔镇属偏远乡镇,因父母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照看成为留守儿童、有甚者成为孤儿的不在少数。有一天下班后,镇长宜佳佳来到学校,问起六年级的留守儿童赵伟,说自己上次见父母的时间已是去年过生日的时候,当时触动了所有在场的人,有的甚至都红了眼圈。经排查,该镇有留守儿童96名,为防止贫困群众代际传递,让孩子们在成长路上不孤单,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成长环境,镇党委决定开展“党员牵小手、情暖白于山”关爱留守儿童行动,让全镇的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负责帮扶一名留守儿童,当“代理家长”“爱心妈妈”,并建立联系制度,定期开展一些联谊活动、心理讲座、助学活动等,使爱心接力棒得到传承、党员的党性得到锻炼,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