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爱荣 通讯员 范筱霞
“人人都说,世界上没有穷人,只有懒人。我还年轻,又有如今好政策的帮扶,我一定要供娃娃们上大学,让他们将来都有出息。”
今天的李喜强是甘泉县桥镇乡刘老庄村的励志妈妈,也是一位致富能手,从2016年之前全家收入不足1万元到如今的年突破8万元,她靠勤劳的双手和一定要供孩子们上大学的坚定信念,建立起产业,掌握了致富的技能。
李喜强今年45岁,丈夫在11年前去世,她一人扛起肩上的重担,种玉米、打零工,带着三个孩子艰难地生活。
2013年,大女儿考上三本院校,每年1万多元的报名费让孩子对大学校园望而却步,李喜强却坚持即使砸锅卖铁也得让孩子念大学,于是,她四处借钱终于凑够了大女儿的学费。与此同时,两个上高中的孩子也要兼顾,李喜强身上的担子更重了,2016年她家被识别为贫困户。
家里的转机也是在2016年,为了让贫困户们建立自己的产业,村党支部协调县上为村里建大棚,李喜强积极争取了一棚。
“那时候娃娃们都小,家里事情多,出去打工时不时就要请假,人家都不愿意雇我。还好2016年政府支持村上给我们建产业,让我既能有个活计,还能兼顾家里。”
最初,不懂大棚种植技术也困扰着李喜强,但是她勤劳好学。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帮她请技术员、带她观摩学习,县上、村上组织的培训她也一期不落,还常常主动请教村上大棚种植好的村民。经过这两年的学习和种植经验的积累,李喜强的大棚蔬菜喜获丰收,去年一棚收入达到了2万余元。
李喜强告诉记者,最让她高兴的是,她的大女儿去年已经大学毕业了,在市里一家公司做会计,每月能挣3000元左右,孩子不仅争气还给弟弟妹妹经常打生活费,成了她坚实的臂膀。
另外,她今年预计大棚收入2万元,退耕还林款能领26640元,在村上的公益性岗位工资一年7200元,再加上大女儿的收入以及农闲之余的打工收入,家庭年收入预计能突破8万元,今年年底就可以脱贫。
“现在我家二女儿也考上了大学,小儿子还在念高中,学习成绩还行,在政府、包扶工作队、第一书记这么多人的帮助下,我自己也能自立了。接下来,我希望老二老三都能珍惜现在的好政策和好时代,找份好的工作,改变自己的命运。”李喜强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