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团结
母亲要来延安小住,我们便把客厅收拾出来,用作临时的客房。在沙发的一角发现了沾满浮尘的一小段蜡烛,那段蜡烛好久没有再用,以至于我们都把它遗忘了。
“这蜡烛,不要了吧,现在又不停电。”妻子随口而出。一刹那间,遥远的记忆便朝我涌了过来。
是呀,现在很少停电。这段蜡烛早已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买的,至少2016年2月搬进延安北铁路小区,再也没有用过。回想过往,曾经的每一段蜡烛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与光亮有关。
我刚上初一的时候,学校还没有通电,晚自习时,整间教室被蜡烛照亮,同学们的课桌上总是滴满了蜡烛油,我们常常把蜡烛油用小刀刮起来,收集在小铁盒里,自己做起简易的蜡烛小灯,节省下买蜡烛的钱,偷偷换成了辣条、方便面等零食。有家庭困难的同学,就和同桌共用一支,这次用我的,下次用你的,大家头凑在一块挤那点灯光。后来我常想,之所以那时的同学至今感情依然保持得那么好,那是患难见真情换来的。班主任老师为了鼓励我们学习,奖优罚劣,奖罚的就是蜡烛。那段光亮照进柔软内心,激起多少有关青春年少的故事,至今让我们念念不忘。
我家也没通电,到了周末,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围坐在饭桌上写作业,微风一吹,蜡烛火焰晃动,我们的手也跟着晃动,落在纸上的字,也就变得歪歪斜斜。这一点,成为我们长大后推卸写字不隽秀的理由。
初二的时候,学校统一安装了简易的“电棒”,几乎所有的男老师都化身“电工师傅”,用两条细铁丝将日光灯管和电子镇流器悬挂在房梁上。昏暗的教室,在“电棒”的照射下,第一次变得明亮,书本上的每一个字都被照得清晰而饱满。“电棒”因为简易,也经常出现故障,老师不在时,我们胆大的男同学也常常偷偷维修故障,我的座位紧邻一个电棒,我也常常维修“电棒”,每次维修完毕,“电棒”再次恢复光亮,教室里总会有雷鸣般的掌声。大家常常抢着修理,即便老师再三训斥,不能私自维修用电设备,可这阻挡不了我们的顽皮和虚荣心。
在高中的校园,我第一次见到了路灯,高大的灯柱镶嵌着巨大的灯罩,像一棵树守护在道路两旁。通过电视,我们了解到城市的霓虹璀璨,对光亮有了新奇的兴趣。也许是对光的追求,才让我在学习上有了更多的不满足,常常借着路灯的光亮,和同学一起争分夺秒地苦读。正是缘于此,我对路灯有着不一样的情愫,它们隐藏着太多关于高中时代那种为梦想执着奋斗的故事。
2006年,我到西安上大学,闲暇时光,喜欢站在学校图书馆顶楼,临窗而望,可以俯瞰西安东郊的半城风光。身临其境,脑海总会浮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境优美又富有哲理的诗句。待到夜幕降临,看着环城高速上星星点点的汽车灯光,心中感叹岁月的更迭和生活的改变,感念岁月的馈赠和生活的嘉奖。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更智慧、更美好,身边的光亮也发生了变化。前几日,我在网上淘得一件说起来很有意思的小夜灯,小巧玲珑,自带开关,放在床头刚刚好。更精妙的是它配有智能遥控、远程开关、十级调光、三档定时等功能,真不敢想象,这件小夜灯还不到十元。这个小夜灯,我和妻子都很喜爱,夜晚降临,柔柔的光亮洒在床头,像片片月光,温暖又不热烈。
我居住的延安北铁路小区,是市级园林式小区,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白天人们忙于工作、忙于奔波,夜晚降临,在饶有情趣的景观灯下,人们三五成群走进文化广场、中央花园,也有人漫步僻静小路,享受着美好生活带来的诗意时光。此时,那些脚下的光亮不仅仅是为了照亮,而且是一种温暖的情怀,一种美好的表达,一种诗意的吟唱。
岁月静静流淌,照进岁月的那些光亮,陪伴我走过过往的岁月,也照亮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