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心
延安有座清凉山。山上松柏常青,佛道共襄,魏晋气象,唐宋烟云,文脉蓬勃,黄钟大吕,一步一景,步步惊心,每一处建筑、每一个洞窟、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传奇,濡染着神圣。
清凉山位于延安城东北处,南面宝塔山,西向凤凰山,延河清流蜿蜒,在宝塔山下与南川河相会,相依相偎,向东流去。站在延河大桥眺望,宝塔山如器宇轩昂的将军,凤凰山若振翅欲飞的凤凰,而清凉山则似一尊慈眉善目、微微浅笑的佛陀。
站在山下仰望,山体并不高大,而山势直逼眼前,延安新闻纪念馆依山而建,端庄典雅;石砌走廊由山脚向山顶盘旋,折叠的长城一般;树在石上生,石在树下卧,垂柳婀娜,松柏竞翠,枝叶深深浅浅,似有颜色重染;主峰为一祠堂,飞檐画梁,阙亭拱卫,巨石、砖墙、斗拱、黛瓦掩映其间;蓝天白云,惠风和畅,人在画中游,忽静忽动,忽隐忽现;鸟儿嬉戏,忽起忽落,忽聚忽散,其声若清泉过溪,若丝竹和鸣,真正的诗情画意,不禁心向往之,乐乎其间。
迈步山门,青石铺地,沿斜坡阪道深入,迎面是一石牌坊,其上盘龙卧顶,神仙斗法,有联语曰:二水绕座晨望嘉岭塔边烟,八景环山夜对凤凰楼上月;其下石狮把门,两侧盘龙卧虎,雄伟不可一世。
拾阶而上,石崖若云雾漫卷,山雨欲来,为森森一巨大石窠。石窠中央为一幽幽石窟,深四丈余,阔五丈许,高两丈盈。窟顶刻有八角复斗藻井图案,三面洞壁、正中方形台基四壁雕有佛像万尊,刀工精细,形象逼真,神态各异,无一雷同,虽为宋金作品,兼有魏晋风骨,俗名万佛洞。置身其中,万佛肃然,禅意朦胧,销形见骨,铄骨涤尘,如坠云里雾里,神驰千里万里。
左旁一窟无前壁,正面呈梯形,敞口状,虽无朱门红墙,却浑然天成,更见自然之美;正面为一藏经宝塔,左右壁为天王造像,文殊骑狮,普贤乘象,十八罗汉赳赳峙立,大气磅礴,飘逸潇洒。右旁窟亦梯形平面,窟顶为莲花藻井,藻井周边为菩提树、宝相花、吉祥云、飞龙、舞凤,朱雀引颈而歌。窟壁为山峰、行云、亭榭、小桥、流水及佛本生故事浮雕。
扶栏杆,转廊槛,为一更大的石窠,其石白中泛黄,黄中见白,凸凸凹凹,层层叠叠,若云雾,似蜂巢,抬脚动步,若搥击鼓,咚咚作响,回声四起。正中又一窟,六尺莲花台上端坐五尺来高弥勒大佛,善目阔鼻,两耳垂肩,袒胸露脐,大腹便便,慈波浩瀚,祥光万丈。窟顶为八卦图、太子游四门、二龙戏珠及千手佛浮雕。窟壁斑斑驳驳,佛像若隐若现,唯童子拜观音造像隐约可辨。窟外有石龛,岁月销其形,苔藓著其上,形制或一铺三尊,或一铺五尊,或单独佛陀,造像为典型北朝风格,写意奔放,天然造化。
清凉山石窟群计有三十一窟,始于隋前,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皆有开凿造像或修葺保护,弥勒窟为清凉石窟之肇端。延安时期,清凉山为真理源头,正义喉舌,其东侧为新华广播电台、新华社总社、解放日报社,石窟群为中央印刷厂、制币厂、卫生所、陕北公学和新华书店驻地,精英荟萃,万众瞩目,于无声处,惊雷阵阵,指点江山,吞吐天下。
踏青石,登悬梯,攀援直上,为又一低矮狭长石窠,佛门高僧、道家名流、历代志士仁人题诗镌刻其上,孩提时即耳熟能详的诗文多在其中,其石“宛然云霞”,周边“环翠”,回头“是岸”,其意亦实亦虚,超然出世,其书法或草或篆或魏碑,精美绝伦,名“诗湾”。唐代著名道士吕岩(洞宾)曾悄然驾临此山,题《清凉漫兴》(四首)后云形冉冉而去,其一曰:“朝飞玉液渡南条,古洞何人吹玉箫。响如清夜涧声落,月影微微过断桥。”北宋能臣干吏范仲淹曾登山题诗云:“凿山成石宇,镵佛一万尊。人世已稀有,神功岂无存。”陈毅将军电光石火,挥剑镂石曰:“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丈延安。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崖下石上有清水一窠,红日当空,选择不同角度,附身观望,碧空如洗,白云悠悠,城在水中,水漫全城,宝塔山如巨龙昂首游弋,凤凰山若凤栖城头戏水,挺拔的楼宇、笔直的街衢、翠绿的树木、缓慢的车流、蠕蠕的行人、五光十色的城市,俱在沐浴之中,别有一番情趣,名为“水照延安”。西端就地以石取材,雕有一尊长吟巨龙,乌面、褐颈、银鳞、利爪,造型栩栩如生,刀工技法炉火纯青。
崖畔围栏,亭阁环侍。过栈桥,趋一亭,扶栏探身,其下十数丈凿有一石井,石台环卫,石龙抬头,石鱼吐瑞,若是夜晚,月朗星稀,月亮倒影其中,井中明亮如镜,名“引月亭”。拣一石子掷下,其声清幽,其光潋滟,涟漪经久不散。思想若是静夜,山色朦胧,月引其中,绿树静默,花草溢香,一定是远离尘嚣、清净五内、招鹤抚鹿、指月评梅的神仙去处。登观海亭,青藤护堤,杨柳夹岸,橙色彩虹桥凌空飞度,延河蛇形逶迤,芦苇高出水面,芳草萋萋,花团锦簇,一河诗情画意。临望延亭,三山对峙,二水环绕,远处山峦叠嶂,霞气蒸蔚,火车在地上呼啸,飞机在天空盘旋;近处青山绿水,清风拂面,白云招之即来,延安城廓一览无余。
走走停停,转过长廊,只见东端高跷,依石就坡建有上下二祠,绿枝压檐,青藤爬墙,上祠为下祠福荫,下祠为上祠依托。下祠中供着北宋庆历年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知延州的庞籍。庞公主政延州时,大筑州城,兴修水利,深沟壁垒,屏蔽秦地,为延安筑城第一人。上祠奉着一身戎装、英姿勃发的范仲淹。宋仁宗时西夏大举进犯陕北,虎视中原,西北边声四起,寒霜满地。危急关头,朝廷被迫擢拔范仲淹经略陕西,兼知延州,抵御外敌。范仲淹“胸中自有百万甲兵”,发动延州军民及塞外边民,坚壁清野,亦耕亦战,采取持久战略和蚕食战法与敌周旋,迫使西夏不得不罢战议和,铸剑为犁。
出范公祠,沿阪道,尽台阶,眼前豁然开朗,虽未及山巅,而地势相对开阔,有花堪解语,无树不生香;路边花分五色,飘飘忽忽,疑是天女散花,却是蝴蝶翩跹;草上有帅男靓女围坐,或仰或卧,或拍照或自拍,即观风景,又为人观;倏的,有喜鹊鸣枝,小松鼠越栏窥视,方欲拍照,旋即爬上树枝,竖耳瞠目,提爪挠腮,煞是可爱。
沿小路西行,依山而建的观音庙、卧佛洞、财神庙、藏经阁、药王庙一字排开。游人无不轻脚慢步,毕恭毕敬。庙中供馔丰赡,香烟缭绕。西面高处有蓬莱阁,蓬莱阁上有蓝色琉璃宝塔,琉璃塔与蓬莱阁仙人亭之间有“尸毗岩”。传说佛门高僧尸毗王一路跋涉,来东方传教讲佛,及至延安,饥寒交迫,打坐此岩等死。忽然一鹰飞身,又饥又渴,奄奄一息,尸毗遂割肤饲鹰,饿鹰得救,而其坐化圆寂。感念尸毗割肤饲鹰之举,时人将山下城邑更名肤施,历朝历代不易,民国初年方止。有游人侃侃而谈,尸毗岩下山脚石崖有一泉,筷子粗细,清康熙年延安瘟疫,死人百余数,唯饮此泉者安然无恙,染瘟疫者饮此泉立消,以一泉而拯救满城百姓,被名为“定痂泉”。今人尚悬壶纳水,饮者可降“三高”。
闻名来游山,游山而忘归。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无精神者颓,城无精神者废,国无精神者衰。清凉山不高,然而仙风道骨,囊括三界,既有一般宗教圣地之禀赋,又有中国传统园林之涵养,兼有红色文化之气韵,一砖一石都有说法、有故事,一洞一窟皆有功勋,皆为历史文化祖庭。延安城有清凉山而辅其功,清凉山有延安城而成其名,而自强,而自信,而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