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贵向记者讲述收集的红色故事 本报记者 李星棋 实习生 李婷
从小听到身边的人讲述激动人心的红色故事,让陕北后生王树贵萌生了要把老革命的红色故事记录收藏下来的想法。经历40多年,曾经的小伙子成长为忙碌奔波的大老板,不仅人生经历日渐丰富,手边收集的红色故事资料也不计其数。
红色故事就在身边
今年59岁的王树贵是榆林绥德县人,十多岁时随父辈落户延安。每次提起收藏红色故事的初衷,当年爷爷、曾祖父以及绥德县的革命英雄们英勇奋战的经历就像电影一般浮现在王树贵脑海中……
1926年,绥德一带的村庄有大批进步青年开始参加革命。1928年,村里建起了党支部,王树贵的爷爷王正侯偷偷加入了党组织成为党员,一家人都特别支持,尤其是王树贵的曾祖父,他一直支持年轻一辈闹革命。
王树贵的爷爷参加红军游击队后,成为一名优秀的骑兵手,经历过无数次战斗的考验,曾参加过三次反“围剿”以及劳山、直罗等战役。“1935年秋天,在延安南甘泉的一次战斗中,一位负责同志身负重伤,爷爷冒着枪林弹雨,从战场上把那位同志背下来,然后扶上马背,撤到安全地方……”从爸爸口中得知爷爷的经历,小小的王树贵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每每想起爷爷身上的伤疤和去世时还留在胳膊里的子弹头,王树贵就对爷爷和其他革命者更加敬佩。
不仅爷爷如此,王树贵的曾祖父也在革命时期冒着生命危险,利用自己跑码头做生意的身份,为党组织传递讯息、接送组织人员,想尽办法通过封锁线,把家乡盛产的粮食、棉花和其他短缺物资偷偷运到延安解放区。
除了家里的英雄,王树贵家邻村的崔家湾镇林家寨村更是有过14名烈士、4个将军、1个开国将军和10多个省市级人民公仆,这些英雄让王树贵感到既敬佩又自豪。16岁时因贫辍学在家的王树贵,白天干完农活,就会跟着爷爷去大槐树下给学校的学生讲述革命年代的故事,晚上又跑到三大爷和邻居县长家听故事。一个个惊险刺激的故事让他觉得非常震惊,他便想着把老革命们的故事了解清楚、记录下来、收藏起来。
红色基因要传承
迈入社会后,王树贵曾当过自行车运动员、教练员,后来又成为乡邮递员,常年骑着自行车为乡民们运送报刊、邮件以及农药、种子、化肥等。2007年,他创办了延安阳光劳务有限公司,经营宅急送、物流配送等业务,先后让千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在工作之余,王树贵一边践行老一辈的革命精神,见义勇为、扶危救困、乐于助人,曾三次跳入激流抢救落水者,四次见义勇为,并因此受伤住院。另一边,他马不停蹄地收集各地的红色革命故事,在送信、分发报刊和投递翻阅过程中,看到好的内容,就摘抄在笔记本上,把好的图片和文字剪下来贴到本子上。多年来,他收藏的报刊书籍达9万多份,红色故事有1000多个。
刚开始,王树贵从身边的故事着手,收集村里有名的革命者——崔田夫、崔田民等人的故事资料。后来又通过绥德、延安、西安、北京等地的党史办、档案局、研究室以及岁数大的老人们,了解过去的故事。40年来,他收集的资料堆起了厚厚一摞,他将这些故事编辑整理成一本18万字的红色书籍——《永不眠的火种》,让这些故事能更好地流传下去。
2015年,王树贵建成了宝塔区万花文化园,希望把收集的红色故事以更多更好的形式传播出去。他邀请书法家、画家、摄影家、演艺界的艺术家们,用不同的形式再现历史。几年来,他个人投资20余万元,以农民红色故事为主题,拍摄了《庄稼汉崔田夫》《绣金匾》《小八路见到毛主席》等情景剧,先后走进机关、企业、敬老院、劳模之家慰问演出。
2017年11月,为了能让老革命的事迹流传更广,王树贵积极联络各方,为革命老前辈崔田夫举办了诞辰115周年缅怀纪念活动。通过座谈会的形式,畅谈崔田夫等革命前辈的革命事迹,使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到崔田夫当初闹革命的历史背景以及在陕北革命进程中的突出贡献。
最近,他正在筹建文化园展览室,通过30多个房间的布置,展示所收集的红色故事、艺术作品。“老一辈给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革命遗产,作为红军后代,我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些宝贵的内容传承下去。”王树贵说,今后,他会一直将这项事业继续下去,让红色基因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