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山战役”烈士陵园 ●“劳山战役”烈士陵园中的无名烈士墓碑 ●“劳山战役”烈士陵园英名亭 本报记者 乔建虎
青山苍翠,菊花为伴。在甘泉县“劳山战役”烈士陵园里,整整齐齐排列着33座无名烈士墓,每座墓前都有一座雕刻有红色五角星的墓碑,在太阳的照耀下,宁静而肃穆。
8月12日上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来到甘泉县“劳山战役”烈士陵园,凭吊无名烈士,了解84年前的那段难忘历史。
走进陵园,记者们拾级而上,神情庄重,在讲解员的主持下,全体肃立在33座无名烈士墓前,进行三鞠躬并一一上前致敬。
1935年9月,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三次反革命围剿,共纠集15万大军分5路从南、北、西三面对陕甘革命根据地形成夹击之势,企图一举消灭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而当时,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在永坪会师后,刚刚组建了红十五军团,其中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军团下辖75师、78师、81师,共7600余人。红十五军团组建后,经短时间休整,便投入反围剿斗争。
因刘志丹对陕北地形熟悉,于是24日,徐海东和刘志丹同志率团以上干部来到劳山附近观察地形,认为从劳山到白土坡一带有利于打伏击战。遂当即决定,在劳山川东、西山设伏,把敌人装进“口袋”来消灭。
9月28日,红15军团第81师第243团包围了甘泉县城。第二天清晨,红十五军团伏击部队进入阵地。10月1日,敌110师在师长何立中率领下,从延安出发,沿公路向甘泉增援。过了湫沿山,何立中认为“龙潭虎穴”已过,便把两路纵队变成四路纵队,气势汹汹进入我军伏击圈。战斗瞬间打响,埋伏在公路东西两侧山上的红十五军团第75师、78师和隐藏在土黄沟、杨庄科的骑兵团奋勇向敌群发起冲击。
战斗进行了6个小时,全歼敌东北军110师近两个团和师直属部队共约3700人,师长何立中、参谋长范驭洲被击毙,628团团长裴焕彩被生俘,629团团长杨德新自杀。缴获各种火炮12门,轻重机枪180多挺,长短枪3000多支,使新组建的红15军团的武器装备得到改善和补充。
甘泉县党史办副主任夏丽萍认为,劳山战役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功,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红十五军团准确掌握了敌情,巧妙地调动敌人,选择了适当战场,其次就是制定正确的作战方针“围城打援”,严密部署了兵力,两支队伍兄弟般团结,最后就是老百姓的大力支持,安塞、下寺湾、劳山的老百姓为战争出了很大的力。
“劳山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对巩固和扩大陕甘革命根据地有重要意义。”甘泉县党史办原主任史云楼介绍,战役中牺牲的红军大多没有留下名字,“劳山战役”烈士陵园的这33座无名烈士墓,只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用年轻的生命捍卫了革命,守护了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