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湫沿山诉说的英雄赞歌
本报记者 方大燕
● 讲解员正在讲解湫沿山周恩来遇险的故事
  曾经在甘泉县湫沿山中,周恩来和他的警卫员战士遭遇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战斗,21名红军战士在这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8月12日上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媒体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来到甘泉县,聆听战争年间湫沿山的故事。
  “这里就是当年周恩来同志湫沿山遇险处。”顺着甘泉县党校老师郝高霞指的地方,记者看到,这里只有一座普通的纪念碑,碑的四周没有鲜花,也没有高大的苍松翠柏,但这里的每一株草木、每一个山头都记载了那个战火烽烟的年代……
  1937年4月25日,周恩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率领张云逸、孔石泉等25人,从延安乘车前往南京与国民党谈判。途经甘泉县劳山乡苏家河村北的湫沿山峡谷时,突然遭到国民党政治土匪姬延寿、李青吾等120余人的伏击。周恩来临危不惧,立即组织随车警卫战士奋起还击。在警卫战士的掩护下,周恩来和张云逸、孔石泉等跳下卡车,向西侧山坡撤退。战斗中,周恩来的随从副官陈友才和警卫战士壮烈牺牲,只剩周恩来,张云逸、孔石泉、刘九洲四人生还。
  “当时大家在如此紧急情况下,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都临危不惧、誓死保护周恩来。”说到此处,郝高霞老师激动不已。尤其是大腿中弹、无法行动的陈友才,一面指挥部分战士在汽车附近主动还击、牵制敌人,一面组织人员奋力掩护周恩来边打边撤,为周恩来等人撤退赢得了时间。直到牺牲前,他的眼睛还望着周恩来等人撤退的方向,示意战士快去保护。就这样,敌人被吸引过来,冲到了陈友才牺牲的汽车旁,从陈友才的衣袋里搜出印有“周恩来”字样的名片,更加认定他就是周恩来。凶残的敌人为了确定“周恩来”已死,在陈友才的遗体和他身旁的一块毛毯上连捅数刀,英雄的鲜血染红了毛毯……
  为何敌人会将陈友才误认成周恩来?站在一旁的甘泉县党校老师王晓栋小声解释道,那是因为敌人见陈友才身上穿的黄呢子制服,面貌、身材与周恩来十分相似,加上他一直在指挥反击,误以为他就是周恩来。
  王晓栋告诉记者,陈友才牺牲后,人们把他的那条布满刀痕和溅满鲜血的毛毯交到周恩来手中时,周恩来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两行泪水顺着那刚毅的面庞潸潸地滚落下来。这条染血的毛毯如今仍存放在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朱德和周恩来的会客室里。
  “遇险的第二天早上,周恩来不顾个人安危,乘坐国民党派来的飞机,单人飞往西安进行谈判。”郝高霞老师继续讲道,战争年月,为了民族解放,周恩来经过了无数次考验。但他顾全大局,愿为党倾心血,为人民尽全力。尽管前途依然潜伏险情,他还是匆匆出发。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战士们在敌人血腥的伏击中牺牲了。但他们光荣地完成了掩护周恩来脱险的使命。他们用高尚的革命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革命精神、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树立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陕西画报》记者马宁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