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李卓然的西部情愫
宣讲者 刘雁
  1989年初冬的一天,有位年近90岁的老人静静地躺在床榻上,生命的韶光正从他的眼前渐渐流逝,弥留之际,当亲属们征询老人骨灰存放地时,他没有选择八宝山,也没有选择自己的老家湖南湘乡,而是,长久地凝望着墙上的一幅中国地图,眼光灼热。大家揭下地图送近他,老人颤抖着在地图上艰难地摸索着,比划着,弯弯曲曲地指到我国的西北角,并最终将目光停在了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安西县,眼泛泪花,点头称是。
  不久,祁连山下,疏勒河旁,西路军最后一站纪念塔的南侧,新添了一座并不起眼的墓碑。老人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战友们的身边。
  这位老人就是我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曾与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同赴法国留学,并为中华民族求解放出生入死,驰骋疆场的优秀党员,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卓然。
  由于种种原因,李卓然的名字似乎并不广为人知,但是这种陌生并不能抵消这位老“布尔什维克”的辉煌。作为我党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他参加过四次反“围剿”斗争,亲历过长征,出席过遵义会议,是位备受瞩目的红军将领。西路军时期,他身兼军政委员和政治部主任,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堵,率领将士,视死如归,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与顽敌殊死搏斗4个多月,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祁连雪域之下、茫茫戈壁之中,身陷绝境,他一面坚持战斗,一面泣血盟誓:要带战友们杀回河西走廊,让血染的红旗告慰长眠戈壁的英灵。
  主持西北局宣传工作时,他有力抵制了“左”的做法。“抢救运动”中,整死人的单位不在少数,然而,在李卓然的保护下,宣传部内几十位来自白区的大学生、地下党,没有一个人挨整。当时负责“甄别”的康生,曾把一位已经被认定是特务的青年交给李卓然,要求严加审讯,迫使其坦白承认是国民党特务。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李卓然力排众议,认定这位同志不是特务。这个结论得罪了康生,却彰显了李卓然对革命同志的负责和担当,同时,也实实在在地改变了这位后来为我们所熟知并敬仰的经济理论学泰斗——于光远的人生。
  每每回忆起自己在西北地区的革命历程时,李卓然的感情总难自抑,他说:“为了革命的胜利,我们牺牲了多少人啊!很多同志早上还在一起,中午就不在了……女战士张琴秋在行军路上生了孩子,可是那时正值西路军惨败,弹尽粮绝的冰天雪地中,只好把孩子丢在了雪地里,还能听见孩子的哭声……我们有幸活着的人,还能有什么不满意的呢?我们要努力、要奋斗、要无愧于死去的烈士。”
  是啊,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全人类的崇高理想,李卓然淡泊名利、襟怀坦荡,奉献了自己的全部。他无欲无求,却铭记着祁连山下长眠的每一位骨肉兄弟;他牢记着自己的承诺,时刻都准备着,回西部去,和自己的战士们相伴,这是他心底最为嘹亮的呼唤,也是他生命中最为庄严的归建。
  作为后继者,即使我们走得再远,河西走廊里那个孩子的哭声都将萦绕在我们耳边,这是大爱的决绝,这是成就理想的华章,这也是所有的革命者都应该卓然于心底的永远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