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永远跟党走
宣讲者 贺延鹏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途中,有这样一位特殊的革命战士,他被押解着走完长征路。虽然备受煎熬,但他仍然积极参加工作,不畏艰险,坚持跟党走。他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廖承志。
  1933年8月,廖承志离开上海,带着中共中央给红四方面的指示信和敌军密码破译法手册,化妆成码头工人,经过几番周折,来到川陕革命根据地。他以何柳华的名字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任川陕苏区省委常委工会宣传部部长。1934年初,调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那时他26岁。此时红四方面军的主要负责人张国焘正在推行左倾路线,以肃反为借口,采取刑讯逼供的残酷手段,任意捕杀党和红军干部,给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的建设造成很大损失。年轻的廖承志,勇敢地指出张国焘的错误,遭到打压和批判。1934年9月,张国焘等人对廖承志进行审讯,廖承志被强加上特务罪名,开除党籍,囚禁起来,内定枪决。从这之后,他便失去了自由。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此时,鄂豫皖苏区肃反被抓的党员干部大多数被杀害了,廖承志幸免于难,除了他的父母廖仲恺、何香凝的声望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才华出众,许多工作离不开他。铁竹伟在《廖承志传》一书中说道,张国焘之所以没有杀害廖承志,除了他的家庭原因,除了共产国际和党中央的压力,更实际更重要的是他会刻蜡版,会画画,张国焘在根据地要印行钞票,离不开他。
  作为犯人,被押着随军长征的廖承志处境更是困难重重,但他仍然发挥自己的特长,画马克思画像给连队张贴,教战士们唱《国际歌》。他戴着手铐和战士们一起爬雪山过草地。长征途中抵御寒冷的唯一办法就是每人发一根辣椒,有时连续几天没有一口吃的,许多战士都饿死在半山腰,廖承志却将自己的口粮分给伤员。有人说,长征路上的路标,一开始是战士的脚印,后来是战士的衣物,再后来是战士的遗体和嶙嶙白骨。大家可想而知,长征路途是多么的艰难,不仅饥饿、寒冷、劳累折磨着他,戴枷长征的痛苦更是让人难以想象。但廖承志坚信党,坚信革命事业定能够成功,坚信自己一定能重获自由,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他对党忠贞不渝,对工作一丝不苟,他懂英、日、法、德、俄等语言。每天翻译六千多字电文,周围的战士都以敬仰的眼光看待这位特殊的犯人。
  1935年,廖承志写下了《戴枷行万里》这首诗:
  莫蹉跎,岁月多,世事浑如此,何独此风波。
  缠锁戴枷行万里,天涯海角任消磨。
  休叹有朋遮面过,黄花飘落不知所。
  1936年9月,红二、四方面军相继进入甘肃、宁夏,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一直打听廖承志的消息。有一天,他偶然碰到被保卫部门看押的廖承志等人,后经周恩来解救,廖承志重获自由。周恩来保住了这位革命烈士的后代,也为共和国保住了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是毛主席、周总理外事工作的重要智囊和得力助手,是新中国外事工作决策参与者和忠实执行者,为我国外事工作开辟了新局面。他是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在党的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缠锁戴枷走过万里长征的革命战士廖承志,历经风雨坎坷,曾多次身处困境。但他对党忠贞不渝,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始终不渝地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以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和乐观主义精神,兢兢业业地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永远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