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二老王(节选)
郝随穗
  那顶瓜壳帽的布面上沾了一层油渍,帽顶的那颗纽扣更亮。二老王的手在打饼子的时候不时掀一下歪了姿势的帽子,手上的小麻油便顺着帽檐向四周扩散开。时间久了,那顶帽子便像油锅子里泡了似的贼亮。太阳晒得久了,帽檐上就会渗出油珠来。村民说,那顶帽子比人的口福好,天天油水大,营养高。
  二老王手中的那个铜钱金黄得像一个小月亮,在食指和拇指间飞快地划过那片白面,瞬息间那片白面变成面条,二老王抓起面条卷起来在案板上重重一甩,一个千层饼的雏形亮了出来。随后送进泥制的烤炉里烤熟,掉着渣的饼子烤熟后一个个整齐地放在那个同样沾满了油渍的竹篮子里,那一块盖在竹篮子的绿色围巾也有了小麻油的光泽,在早晨潮湿的阳光下泛起一点点绿油油的光。
  二老王打饼子的手法娴熟而快,一个饼子用不了十秒钟就可以进炉。他每天早晨起个大早,生着炉子,和好面团。蹲下来抽一袋旱烟等面发酵。其间二老王不声不响地吧嗒着嘴巴,一缕缕呛人的烟味飘满整个院子,闻得熟睡的小孩子咳嗽不停,哇哇大哭。面团发酵好后,执起烟锅在脚底敲几下,倒掉烟灰,然后站起来伸个懒腰,撸起袖子开始揉面。不一会他甩饼子的声音响彻整个村庄,这是村里鸡叫后的第三次报晓,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新的一天开始了。
  二老王操着外地口音,当时村里人不知道是哪个地方的口音,后来判断是河南方言。每天太阳冒花的时候他便提着一大篮子饼子到后沟里的煤矿上去卖。不到一公里的路上用河南方言喊着“卖饼子啰”,就会有村人围过来用手摸摸饼子热不热,凉了没。然后翻到最底层花一毛钱买一个饼子塞给跟在身后流着鼻涕的孩子。二老王重新把饼子一个个摆放整齐,盖上绿围巾提着竹篮子继续向煤矿走去。
  到了煤矿,他坐在井口旁边的一个椅子上,把竹篮子放在脚跟前,身子靠在背椅上闭上眼睛假寐。井口上班的几名工人早就熟悉了他的到来和坐的那个位置,每天看见他提着竹篮子走来,便让开那个钢筋焊制的这条长椅子上最前头的那个位置。
  井口升降罐笼的咔嚓声和井口工人与井底下工人通过呐喊互通信息的高嗓门声不绝于耳,这似乎并没有惊扰他的休息。二老王在闭着眼睛假寐的时候,偶尔会发出均匀的鼾声,有工人开玩笑悄悄掀开竹篮子上盖着的绿色围巾,准备拿出一个饼子,正在打鼾声的二老王不动声色地闭着眼睛,抬起右脚在那工人手臂上踢一下吓回工人。二老王冷幽默的招式逗得一群在井口上班的工人和拉煤的闲杂人员大笑。大家都说二老王看似闭着眼睛,心里可精明的了。
  等有人来买饼子,他才会想睁开眼睛,掀一下斜在一侧的瓜壳帽,挑个热乎乎的饼子给对方,收回一毛钱装进上衣的内口袋。二老王对买饼子的人说,这个饼子好吃,别几口吞下,要转着圈一层一层地剥着吃才有味。
  饼子外壳金黄,剥去外壳里面白嫩,像螺旋一样一圈圈拧起来的饼子间夹着葱花和陕北独有的一种植物——地椒叶。
  地椒叶草香味浓郁,可以入食。在陕北生长此草的地方,人们总会收集回来晾晒揉碎,然后当作调料一样置入饭中。特别是被二老王放入饼子之中,其香味更能凸显。地椒叶的香味与众不同,即使一小撮已经晾干的搁在窗台上的碎末,其香味也可以让整个窑洞飘香四溢。其味道令人心旷神怡,又若清泉甘露沁人心脾。一旦味道入鼻,脑中便会生出一个春天的温暖和灿烂之景。地椒叶翠绿的小叶子和碎小的蓝色花儿遍地都是,遍地都是阳光下回味无穷的春天味道。
  二老王的饼子里有了地椒叶,也就有了一群稳定的消费者。一部分在井下挖煤的工人每天都要在十分疲劳的时候给坐在井口的二老王捎个话,把饼子放入罐笼里送下来。有工人说,累了吃一个二老王饼子就有劲了。
  井下的工人吃饼子大多是赊账,要等到每月发工资后一次性付钱。二老王记忆力很好,从不留账,完全靠脑子记住几十个工人一个月内吃饼子的数量。
  有工人想哄几个饼子。二老王一五一十地给他说得明明白白,甚至说哪一天要饼子的时候在哪个时辰,在那个时候煤矿出井多少趟煤。这可折服了大家,谁都不再哄他,老老实实到月底发工资的时候付账。 
 

(选自《乡野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