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延安,我一生魂牵梦绕的地方
马平安
  作者简介
  马平安,1951年4月生于北京。自幼兴趣广泛,喜欢阅读、绘画、运动。曾先后在北京两所体校接受过近六年的体操和足球技能训练。1969年来到陕西富县插队落户,经历了艰苦生活的磨炼,被陕北农民纯真质朴的性情所感染,与延安老区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热土》作品简介
  回忆录《热土》出版于2013年6月。它描写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北京知识青年到延安地区插队的一段往事。作者以时间为顺序,不做作、不夸张地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那个年代的人物和事件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作品中描述的大多都是知识青年在生活和劳动中的琐事,但作者能够细致入微地开掘出一个又一个闪光点,在一次次矛盾的碰撞中让情感一次次地升华,让读者能够跟着作者一道深入其中,一同欣喜,一同感慨,产生共鸣。 

  人生的跑道对于每个人来说,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起点都是一样的。然而,出生以后的生活环境及成长过程,却有着天壤之别。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人生理想、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性格修养、不同的道德标准,决定了选择的方向,而不同的选择方向决定着人生的黯淡与辉煌。
  说起写回忆录的事,纯属偶然。这些年来由于手机的流行,人们都喜欢以手机短信的方式交流信息、联络感情。尤其逢年过节的时候,美好的心愿都可以用短信的形式来表达,或给亲友送去一份祝福,或是报一声平安。
  一位朋友对我说:“每逢年节假日,您给我发来的短信,有些像诗歌,有些像一篇短文,既风趣浪漫又富有人生哲理,读后像是品尝了一杯清纯飘香的好茶,令人回味无穷。您有这么好的文化基础,为何不写本书呢?”面对朋友的恭维,我笑着对她说道:“你真会拿人说笑,咱一个普通百姓有什么值得写的?快别拿哥哥寻开心了!”
  “瞧您说的,我可没有贬低您的意思啊!平时听您聊起去延安插队落户的事儿,感觉特有意思。您把插队的经历写出来,我看准能引起不少读者的阅读兴趣。”
  “写插队的事?我也没做出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有什么值得写的?再者说了,描写知青题材的电视剧都有好几部了,凭我肚里这点儿墨水,即使写出来了,谁会看呢?”
  “那可不一定,一万个知青,就有一万个故事。你们当时的大环境虽然相同,但是具体到每个人的身上,差距可就大啦!当年的知青,有的去了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有的去了冰天雪地的东北兵团,有的去了云南热带雨林,还有的去了缺粮短水的黄土高原。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肯定会演奏出一曲曲看似相同而又各有不同的乐章。”
  “嘿,没想到你还一套一套的呢!”
  “我可是认真的!”
  听她这么一说,我还真动心了。可是转念一想,要想把自己几十年前的经历写成一本书,对我这个只有初中水平的人来说,谈何容易!
  2009年10月初,我接到好友范旭江的电话,他说富县有一个知青网站,知青们经常在网上发表一些当年插队经历的文章,与读者回顾和分享那段和陕北人民的鱼水之情。
  听他这么一说,我顿时有了兴致。为了充实生活、增进友情、提高文化修养,我决定把那段刻骨铭心的知青生活写出来。于是,我便开始整日伏案,尝试着将自己的经历用文字的形式,讲给曾经有过共同经历的人们。让我没想到的是,文章一发表竟然得到了网友们的充分肯定与鼓励。新的生活方式给我带来了无穷乐趣,诱发了我对写作的兴趣,激活了我脑海中沉睡的记忆。回忆往事,品味人生,我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这本书讲述的是我从1969年1月至1970年9月,在陕西省延安地区富县茶坊公社插队落户的经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我与两万七千余名北京知青,先后来到延安地区那些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极其偏僻的村庄。在那艰苦的环境里,陕北人民用宽厚质朴的情感接纳了我们。他们省吃俭用,尽心尽力地照顾我们这些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少年。他们用骨子里流淌出来的善良本性温暖着我们、感染着我们。那段与那里的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岁月中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令我魂牵梦绕。
  为了改变延安的贫困面貌,广大知青为延安的建设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传播了新的信息文化,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有些知青甚至付出了鲜血和宝贵的生命。在延安建设的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这段不到两年的知青岁月,在我一生中虽然只是一段短暂的历程,然而它却磨炼了我的意志,净化了我的心灵。它犹如一杯陈酿的老酒,使我在日后的生活中有了抵御风寒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怀念这段经历。每当闲下来的时候,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那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因为,在延安这片热土上,有我的青春足迹,有我和知青之间的友谊,有善良质朴的陕北人民给予我们的关爱,有用金钱买不到的情谊。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我以文字的形式,原汁原味地记录了这段难忘的日子,与读者共同分享人间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