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村村产兴业 户户能增收
——子长市南沟岔镇发展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小记
  记者 彭琛 通讯员 孙乐 杨辉 
  近年来,子长市南沟岔镇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工作,因地制宜选产业,把扩规与提效相统一,将贫困群众牢牢嵌入产业链和利益链中,形成利益共享长效机制,基本实现了“村村产兴业户户能增收”的目标。
   规划先行是前提
  薛应台是南沟岔镇张家湾村的脱贫户,在2014年以前,他家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靠借债度日。自精准扶贫开始后,他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申请了3万元扶贫贴息贷款作为启动资金,在自家院子里修建了一座50头规模的养猪场,购买了22头猪仔开始发展养猪产业,短短两年时间,他家人均纯收入就达到4600元,成功脱贫。薛应台的经历正是南沟岔镇为贫困户选准产业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南沟岔镇按照有特色、有基础、有主体、有效益、有市场的“五有”原则,研判确定了以山地苹果为主导产业,蚕桑、畜禽、蔬菜、特色产业四项精品产业为辅的“一擎四驱”产业发展定位,形成“两区一带三园”的产业布局。截至目前,全镇累计建成5000亩山地苹果示范区2个,重耳川千亩桑园示范带1条,养殖、设施蔬菜、特色产业等各类产业示范园8个,这些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为产业扶贫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脱贫路上“火车头”
  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南沟岔镇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在每个村确定一个主导产业、扶持一个能人大户,利用“支部+大户+贫困户”等合作形式,吸纳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使其成为带动脱贫的“火车头”,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实现“无缝对接”。
  宋家坪村全村家户数不足80户,但全村生猪存栏却达到3650头,2019年实现年产值2498万元,净利润1025万元,这全靠子长市光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合作社负责人何光军说:“我们充分发挥技术、经验的优势,对合作社社员、本村群众以及贫困户实行‘三扶持、三统一’(猪仔扶持、肥料扶持、技术扶持;统一调运疫苗、统一调运饲料、统一联系销路)扶持模式,带领全村群众走上生猪养殖发家致富的快车道。”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累计带动群众发展生猪养殖产业100多户,仅仅宋家坪村就有千头规模养猪户1户,五百头规模养猪户1户,百头以上规模养猪户22户。
  位于南沟岔镇西部的东沟河村,山大沟深,地理条件极差。南沟岔镇抓住该村群众家家户户冬季都有漏粉的习惯,扶持建成了正合粉条加工合作社,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合作社每年向农户收购洋芋、各类小杂粮800吨,可为村民年增收100余万元,并且吸纳本村、周边村28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户均年增收3600元以上,实现了脱贫致富。
   用活政策是核心
  在产业扶贫的道路上,南沟岔镇把用好《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补助办法》作为核心,近年来,累计带动贫困户发展长期致富产业624户,被延安市委、市政府评选为2017年度“脱贫之星”的薛润平就是靠产业扶持政策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村上曾经最穷的一户人,2015年,他在镇村两级干部的帮助下,靠自己的勤劳以及6万元的产业补助资金建起了2座蔬菜大棚,当年纯收入就达到4万元。没过几年,他不但还清了欠债,而且有了人生中第一笔存款,实现了从“村上最穷的人”到“脱贫之星”的华丽转身。2017年,他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同时递交的还有一份自愿脱贫申请书。2019年,薛润平再次新建了3座蔬菜大棚,蔬菜大棚成了他的“致富棚”。
  80后薛勇是南沟岔镇郑家湾村贫困户,一个勤劳踏实肯干的年轻人,但是因为孩子生病,不但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而且不能外出务工。精准扶贫开始后,在村党支部的协调下,薛勇很快拿到了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建起了2座百米高标准大棚开始发展大棚蔬菜,由于勤劳肯干,蔬菜第一茬上市,他就净赚3万元。现在,他仅靠2棚葡萄,每年就可稳定收入6万元以上。
  南沟岔镇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另一个法宝就是小额扶贫贷款,4年来,全镇累计向253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1138.5万元,有效破解贫困户“缺资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