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东方红》的故乡日子“红”了
新华社记者 储国强 张斌 徐汉
  初夏,黄河沿岸的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到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65岁的李东芳家,院子里苹果树和梨树长得疯野,投下阴凉一片。去年脱贫的她,喜欢坐在这阴凉里,看着六口崭新的窑洞,哼唱爷爷作词的《东方红》。
  佳县是黄河沿岸自然条件最艰苦的地区之一,也是颂歌《东方红》的故乡,毛主席转战陕北时在这里战斗生活过。
  李东芳是《东方红》的词作者李有源的孙媳妇。距离她家不远处,就是当年李有源创作《东方红》时居住的窑洞。
  这院历经风雨的旧窑洞,不但见证了中国革命从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征途,也注视着李东芳一家的生活变迁。
  “以前老公先后得了胃癌和尿毒症,治了11年,欠下一屁股债,娃娃又小,日子熬人得很。”谈起过往,李东芳的眉头拧起来像一个疙瘩。
  2014年,李东芳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期间,李东芳老公李锦春的医药费大部分都报销了,孩子们陆续参加工作,她自己也一直在工地上“什么活都干”。3年前,家里已经没有一分钱外债了。2019年,李东芳家顺利脱贫。
  “现在好啊,赶上国家脱贫的好政策。孩子们都有自己的营生,不用操心了。我自己还种枣树,领分红,日子美着哩。”说起现在的生活,李东芳就笑得合不拢嘴,让记者看儿媳妇给她新买的金耳环、金项链。
  当李东芳沉浸于夏日午后的惬意时,50余公里外,佳县方塌镇谢家沟村村支书谢万生正在计算今年村里的收入。
  脱贫攻坚以来,佳县在全县建成了8个扶贫农场,带动6万多名群众增收。在谢家沟村扶贫农场,建起了湖羊养殖基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大棚果蔬园等8个产业项目,使谢家沟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村”,今年村集体收入能达到100余万元。
  “过去村里年轻人待不住,这两年120多个后生又回来了,他们成为村里发展的主力。”谢万生说,有些年轻人在城里买了房,过起了“白天回村干活、晚上回城过夜”的生活。
  涉及面更大的特色产业,带动着更多的老区人脱贫致富。
  作为我国红枣的优生区,红枣被当地农民昵称为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为了让优生区长出“畅销枣”,佳县不断推进沿黄老枣园综合技术改造。佳县县委书记刘生胜介绍,目前全县红枣种植面积达82万亩,其中有机红枣认证面积30万亩。去年佳县红枣产值达15亿元,超过全县GDP的四分之一。
  傍晚时分,佳县一家餐厅,服务员正为客人推荐红枣的“衍生品”:干枣片、枣酒、枣醋等,样式颇多。这些产品大多来自距离县城20公里外的木头峪镇王宁山村。王宁山村是远近闻名的“红枣村”,全村6000多亩耕地,有4500亩是集体合作社的红枣示范园。围绕红枣深加工,村里建起了现代化生产线,年加工能力5000吨。
  “现在村里不仅红枣不愁销路,村民每年还有300万元左右的劳务收入。”驻村第一书记杜军锋介绍,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1万元,贫困户人均收入9300元。
  不仅是红枣产业,当地传统的“小杂粮”也不断推陈出新。在王家砭镇柳树会村,榆林市东方红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人们双手不停,正在抓紧包装小米和杂粮制作的挂面和锅巴。
  公司负责人高维军说,他们拥有5000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网络销货是我们的主要销售手段。我们培育的大学生创客已经开了6家销售公司,我们提供货源,他们负责网上销售,现在公司年销售额达到1亿元以上。”
  2019年,佳县农民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2020年2月,佳县实现脱贫摘帽。“现在我们产业红火,老百姓日子红火,在《东方红》的故乡,咱们脱贫赞歌也越唱越嘹亮了。”刘生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