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美丽乡愁,在“龙乡”的山水间
陕西日报记者 王佳伟
  “桥山夜月聚风光,沮水秋风透体凉……”在黄陵县,人人都能说几句“黄陵八景”,这“八景”总结和诠释着黄陵的美丽。“龙乡”是黄陵人对家乡的称谓。当地人说,黄陵的乡村留得住人,一是美丽宜居,二是有这份“龙乡”的乡愁在。
  7月14日上午,黄陵下着雨。在阿党镇北村村委会小院前,村支书杨世锋告诉记者,这里本是北村小学的旧址。原先灰砖木门的门楼如今还保留着,一进院,影壁上写着两句话:留住乡愁记忆,塑造精神家园。这是黄陵县在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过程中呈现出的一大特点。在“龙乡”山水间,文明之花正绚丽绽放。
  “啥都干干净净的”
  7月14日下午,桥山街道南河寨社区迎来雨后初晴的蓝天,白云悠悠,宛如油画。这里是因地质灾害而搬迁的新农村,当地人称之为南河寨新村。
  雨后的阳光照进窗明几净的厨房,刚蒸出的馒头在案板上冒着热气,刘凤亚的脸上满是喜悦。10年前,刘凤亚家随村子迁过来。如今,她住着“前厅后院”式独家小院。后院用来养牲口、放杂物,前院是3间房,一间单隔出来,其他2间打通,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齐备。房前屋后的空闲处用来栽花种草。“新村条件好,啥都干干净净的!”刘凤亚说。
  近年来,黄陵县实施了道路交通、安全饮水、民居改造、农村改厕、绿化美化、公共配套“六大工程”;同时结合移民搬迁、地质灾害治理等工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8个、移民新村12个,使近万名群众喜迁新居。
  生活条件改善了,文明程度也会提高。在北村的杨振虎家,记者见到了一个垃圾分类桶。“垃圾分类也是保护村里的环境卫生。”杨振虎笑着说,垃圾分类在黄陵的农村并不新鲜。在隆坊镇上官村和官庄村,村里人把分类好的垃圾带到垃圾中转站。进行垃圾分类的群众能获得积分,累积到一定数量的积分可以到村里的爱心超市兑换一些生活用品,调动了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受文化熏陶,乡风也净化了”
  韩水利小时候家里穷、不识字,但在剪纸方面很有天赋。7月14日,记者在店头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见到了韩水利。如今的她作为文化志愿者,一直传承着剪纸艺术。
  “院里飞来几只燕子,我看着高兴,就在纸上剪出来。”韩水利笑着说,“要剪字样的时候,我儿媳妇把字写好,我来剪。”她教过很多人剪纸,还把剪纸课程带进了幼儿园。“我在这种艺术传承中获得了很多快乐。”韩水利兴奋地对记者说。
  摞灯山是北村的传统。正月里各家用荞面捏成灯盏,注入食用油,放上捻子,送到灯棚点亮,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秧歌、抬鼓更是受欢迎。村民杨广林年轻时就爱打锣鼓、扭秧歌,从七八岁就开始参与,到70多岁依然坚持着。去年,北村成立了全省首家村级文联,村民的文化生活更丰富了。如今,北村不断挖掘和整理社火、竹马、灯山、旱船等民俗表演,促进民俗文化品牌向产业化发展。
  “以前村里人闲了会打牌、喝酒、吵架,现在都忙着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大家的精气神更好了,受文化熏陶,乡风也净化了!”杨世锋很骄傲,“每年大家还互相比着哩。到过年,外面工作的人也都回来争着参加。谁家组织得不红火,自己都过意不去。”
  “用村中事教村中人”
  “勤奋致富,忠厚起家”“崇尚科学,和亲睦邻”……行走在官庄村的巷道间,能看到每户门柱上都挂着红牌,上面写着一段家训,落款是户主姓名。老支书牛来贵说这是“红色家训”。官庄村是开国少将牛书申的故里,村史馆的文字和照片记录着他的英雄事迹,红色文化一直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桥山街道秦家塬村也有一间村史馆,陈列着旧时的犁、斗、瓮、油灯……还有很多农具已经叫不出名字。这些斑驳的记忆教育着后辈人秉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目前,黄陵县建成村史馆、民俗馆52个,让村史馆、古树、古居和老照片、老物件留住乡愁记忆,形成良好的家风家训。全县已有28个村1596户群众亮出了“家风家训”,在潜移默化中润泽着村风民风。同时道德讲堂和“一约四会”也充分发挥作用,促进乡风净化、文明提升。
  上官村任建斌的母亲患有心脏病,被邻居李秦岚家磨面机的声音吵得休息不好,两家便发生了矛盾。邻居是做磨面生意的,机器不能不开。矛盾调解不了,就上了村里的道德讲堂,群众都来参与调解。两家很快和解了,机器挪了位置,晚上来的磨面生意也推到第二天白天,村里人也都理解。
  “有了道德讲堂,村里矛盾少多了。”上官村第一书记贾建青说,“让群众说事议事,用村中事教村中人。现在大家都会互相体谅,能让就让,闹得人尽皆知自己也会不好意思。”如今上官村的道德讲堂不仅用于说事,更用于举办各类道德讲座,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崇尚道德、崇尚文明、崇尚法治。秦家塬村实行的“四会”制度即“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制度,也起着同样的作用。
  就这样,黄陵用美丽与文明留住了人心,也留住了山水间的一抹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