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县洛河峡谷 志丹县永宁镇境内的洛河,像一条逶迤曲折的彩带,在峡谷内环绕。河两岸,四季都呈赤红色、形态各异的崖石簇拥着巍然耸立的象咀山老崖窑。
象咀山老崖窑位于洛河西侧,距离永宁山古寨10公里左右。这是一处开凿在悬崖上的大型崖窑群,分上下两层,由25个单体崖窑组成,窑与窑之间相互串通,里面石炕、石灶、石碾、石井及牲口槽等设施一应俱全,上为石山,下为洛河,上不着天,下不接地,便于防御,易守难攻。清同治年间,西捻军残部全军覆没于此。陕甘边苏维埃时期,还在这里兴办了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小学。
捻军,由苏鲁豫三省的反清农民武装力量组成,主要活跃在长江以北。后接受太平天国领导,配合太平军作战。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捻军在河南陈留分为两支:一支由赖文光、任化邦率领进入山东,被称为东捻军;一支由梁王张宗禹率领前往陕甘,被称为西捻军。此时,陕甘回汉民众起义已席卷关中、陕北、陇东地区。同治五年八月,清廷任命曾镇压过太平天国的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围剿陕甘回军。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左宗棠督军入陕。他认为“剿捻宜急,剿回宜缓”,企图对西捻军和回军各个击破。西捻军主力北上延长,一举攻克延川县城,经清涧进击绥德城,在城外与回军会合后,攻破绥德城。正在这时,张宗禹接到东捻军的求救信,决定挥师东援,一路南下到达宜川,进逼壶口。当时正是严冬,黄河冰冻,张宗禹率部从龙王辿七郎窝冲过冰桥,顺利渡过黄河。因清军阻截,断后掩护的袁大魁部未能渡河,遂返回云岩镇。在云岩镇跳出清军围追后,来到保安县(今志丹)金鼎山寨。在集结扩军后,在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四月,袁大魁又率部南下重返云岩镇,再次被击败后,残部又被清军围追至保安县金鼎寨。驻扎不久,即迁到便于防御、易守难攻的永宁镇象咀山老崖窑。
袁大魁率近千人驻守老崖窑,又在洛河上下派兵驻守。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四月初五,魏光焘、刘瑞冕两部清军联手进攻老崖窑,被三十里外的义军前哨发现,立即迎击。清军副将王正和、肖玉元率部正面进攻,副将石茂林、谭吉左右夹击,义军头领李夺魁被杀,数百名义军战死。清军乘胜追击,头道川义军各营寨均被攻破,阵亡400余人。次日,清军甘大有、余金魁率兵千余,在纸坊与义军遭遇,击溃张复盛、何文魁所部义军500余人。接着几路合攻老崖窑,从崖顶用绳索吊下兵勇,以柴禾、辣椒等火攻。袁大魁据险坚守10天,弹尽粮绝,加之烟熏火燎,近千名义军全部遇难。至此,西捻军袁大魁部在陕北的活动全部失败,只留下一段悲壮的历史。
历史在前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陕甘黄土高原地区点燃了武装斗争的星星之火,象咀山老崖窑也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1934年,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为了更广泛地普及文化,在苏区实施了新的教育,在象咀山老崖窑开办了“列宁小学”。当时负责人张策对县委驻扎的毛家正在读高等小学的儿子毛应时格外看好,觉得这个青年有文化、有头脑,做事精干机灵,所以把一些革命书籍送给毛应时。毛应时受到了熏陶,高小毕业后就加入了共产党组织。列宁小学开办以后,毛应时当了教员。学校有20多个学生,大多都10岁左右。教室没有凳子,学生就坐在土墩上听课,爬在土台上写作业。学校主要教学生识字、算数和革命道理,同时利用农闲对附近群众开展革命宣传,为革命力量的发展提供了积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