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遗址富县杨家湾至水磨坪段局部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抵御来自北方匈奴的侵袭,巩固西北边防,命令大将军蒙恬率30万大军修建了一条重要军事战略要道——秦直道。《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史记·蒙恬列传》中也有相关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及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秦直道,南起汉之云阳县甘泉宫(今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沿子午岭、白于山分水岭山脊或高地选线,以堑山为主,低凹处增土夯筑,遇河架桥,直通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全长近800公里。
1962年,富县报社记者兰草随一个陕甘边界考察队来到富县车路梁、水磨坪一带。在人烟稀少的山脊上,兰草偶然看到一条苍茫宽阔的古道,势无可挡地伸向远方。经多方考证,兰草认为这条古道就是秦直道,并将一篇名为《秦直道》的散文发表在《新民晚报》上,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兰草也成为当代发现秦直道遗址第一人。
延安段秦直道遗址自沮河支流大南沟水源头进入黄陵县境内,经黄陵县约长60公里,富县约长90公里,甘泉县约长32公里,志丹县约长72公里,安塞区约长132公里,在安塞区王家湾乡与靖边县边界出境,全长约385公里。路基一般宽20米~60米,在富县车路梁处最宽达100米,可并行十几辆战车。2009年,陕西考古研究院秦直道考古队对富县桦沟口秦直道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达2050平方米。这也是首次大面积对中国古道的发掘,为了解秦直道中段走向的确认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目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像一把神速的强弓劲弩,秦帝国的兵锋沿着秦直道,仅三天就可直指匈奴军帐,堪称古代的“高速公路”。它比欧洲人引以为豪的5米宽的“罗马大道”早了整整200年,比当今世界上最早、最先进的美国第一条高速公路还要宽1.5倍,是我国古人创造的世界筑路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直道的沿线烽燧密布,在短时间便可传递军情警报。此外,每隔几十里,还建有驿舍兵站,设施一应俱全。在志丹境内的任窑子、安塞境内的红花园,还发现大型宫殿建筑遗址,有人认为它们是秦汉时的离宫别舍。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千古一帝巡行北方,病逝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东南)。秦二世胡亥和权奸赵高密谋篡位,秘不发丧,将尸体隐藏在辊椋车中,从井陉绕道九原(今包头西南),沿秦直道返回咸阳。生前,秦始皇没有踏上这旷世之作,领略它的风光,死后,总算在直道上也风光了一回。不久,秦二世伪造诏书,令秦太子扶苏自杀于上郡,又逼迫监造直道的大将军蒙恬吞毒自尽于直道重镇阳周城,这千古奇冤令人扼腕长叹!西汉文景时期,为了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朝廷对外止戈息武,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数十年间,曾有多少汉家女子顺着直道这条令人肝肠寸断的伤心之路,一步三回头地驶向荒凉的北漠匈奴。
中国古代的佛教石窟,往往依交通干线而设置,延安境内著名四大石窟也因交通活动而繁盛。秦直道附近的魏晋南北朝以及唐宋石窟遗迹,也说明这条道路被长期使用的历史事实。在秦直道沿线广大的地域中,以传说为主要形式的民间文学自成系统而又显示出共同的关注点。例如在秦直道沿线集中发现了与扶苏传说有关的文化遗迹,而且若干地点同时被看作“始皇公子扶苏赐死处”。这除了说明扶苏故事在民间的广泛影响,也应当肯定秦直道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根据文物专家调查,秦直道至少沿用到汉唐时期。通行的便利,大大“缩短”了沿线各地的空间距离,为文化的交汇和信息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013年5月3日,秦直道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百年来,秦直道一直是子午岭上一道雄伟壮观的风景线,它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巨大。那些湮没在荒山密林中的不朽神话,也是延安历史文化最壮丽的篇章。漫漫千里古道,在延安境内几乎占了总里程的近半数,最宽阔、保存最好的地段也在延安大地上。同时,秦直道遗址的魅力,还需要我们后人去保护规划、探寻参悟,解读多元文化交融碰撞下的古老、神秘与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