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难忘的回忆
刘夕茹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项英任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的第一个女儿叫项苏云,和其他很多革命子女的后代一样,母亲怀胎十月时就和项英分别。1931年3月,项英的妻子张亮生下项苏云后,不久调赴中央苏区工作。张亮就把女儿托付给教育家陶行知抚养,项苏云这个名字就是陶行知取的,寓意为天空中飘来的一朵云。从小在陶行知开办的学校长大的苏云,在她的幼年记忆中,从不知父母是谁。
  1938年初,日军向南进攻,眼看江苏要沦陷,教育家陶行知在江苏淮安创办了一所新安小学,校长托付教师郭青,把项苏云送到西安去。之前她在上海孤儿院,后来孤儿院被国民党强行关闭又转到了淮安,这次郭青带着小苏云,从淮安到连云港,再从连云港搭一列运货的火车一路向西。历经艰难万险,他们终于到达西安,林伯渠到西安办事,得知此事后,就给项英发了一封电报,经过证实,便继续由郭老师带她来到延安,就这样小苏云进了延安保育院小学。
  在延安“保小”,项苏云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大人们的谈话中,她逐渐开始了解自己的身世。她的父亲就是新四军的重要将领项英。但了解仅此而已,父亲在当时幼小的苏云心里,也只是一个陌生的字眼。
  一个秋天的傍晚,大家正在吃晚饭,郭青老师突然跑来说:苏云,你爸爸回延安了,欢迎会在军委大礼堂召开。小苏云随朱总司令一起走进了大礼堂,礼堂里到处都是人,挤在木条凳子上很是热闹,小苏云走到主席台前,面向整个会场找爸爸,陈云把她领到主席台朱德旁边的一个人前,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说:老项,你快看看,这是你的女儿呀。项苏云记得,“陌生”的爸爸把她抱到腿上,不停地问:“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上学了吗?”不一会儿,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这个人又把自己放下,到台上讲话去了。这就是项苏云对父亲项英的第一印象。后来她才知道,项英穿的是新四军军装,他正在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那个热气腾腾的军委大礼堂里举行的正是欢迎新四军代表的大会。
  当时只有7岁的项苏云对时局的变化一无所知,她记住的只是拥有父亲的12个日夜。那12天里,父亲白天开会,晚上把苏云接到身边,亲自给她洗脸、洗脚、穿衣服。有一天,苏云正在学校上课,郭老师来告诉苏云说:“你爸爸来过学校了,想看你,但是你们到山里去了,他说他有任务,就要离开延安。”小苏云听了以后眼泪汪汪,咬着嘴唇没说一句话。她的坚强和隐忍深深触动着郭老师。
  多年之后,项苏云回忆起第一次与父亲相会时的情景,她说,当时也许是因为年纪太小,也许是因为还不习惯,她一时怎么也无法把眼前这个风风火火的军人和爸爸联系在一起。直到一双有力的大手,一把把她抱了起来。从最初的相认,到父亲的不辞而别,小苏云和项英只相处了一生中仅有的12天。项苏云曾感慨地说,“他把对我一生的父爱都在那12天里给了我。”这短暂的相处也是留给她最后的记忆。对项英来说,这也是一生中难得的温情时刻。
  在火红的延安岁月里,像这样的“小故事”还有许多。小苏云,只是个孩子,她的童年是不幸的,但她幸运的是来到了延安,见证、参与、经历了那段岁月。透过这些“小故事”,真正传承下来的是什么呢?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我们相信不论时光怎么转换,延安精神都会生生不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