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沧海桑田。面对平凡而又具有非凡魅力的延安,你一定不会忘记现代中国大舞台上,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那振聋发聩的呐喊和坚实有力的步伐。仰望宝塔山,唱起《南泥湾》,走近土窑洞,吃上小米饭,又有谁会忘怀那小米加步枪的峥嵘岁月和共和国母亲躯体里流淌着的延河水?
伫立于巍巍宝塔山,望着奔腾不息的延河水,仿佛看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昏暗的麻油灯下,夙夜匪懈、宵衣旰食,为党为国为民忘我工作的身影,仿佛听到杨家岭窑洞前纺线车的嗡嗡声,还有三五九旅南泥湾拓荒的犁铧……踏着历史的脚步,追寻前辈的足迹,我的心早已走进革命圣地——延安。
延安既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新的革命征程的出发点。毛泽东和党中央在陕北立足后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结束了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二是确立了党的政治路线;三是率领红军东征、西征,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
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历尽人间的磨难到达延安后,延安从此成为中国革命的一面旗帜,成为飘扬在神州大地上的一条红飘带。更由于日寇侵凌,赤县陆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党中央毛泽东在延安吹响了抗战的号角,吹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延安,像磁铁般地吸引着一颗颗火热的心,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知识分子,怀着满腔的抗日救国热忱和寻求革命真理的渴望,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信赖,从沦陷区、国统区、敌后根据地、海外冒着枪林弹雨,越过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层层封锁,长途跋涉,历尽艰辛万苦,奔赴延安,来到党中央和毛主席身边。
延安,这片神奇的热土,不但吸引了国内的热血青年,令他们趋之若鹜,同时,也叫国外的记者、作家,如斯诺、史沫特莱等为之神往。小小的一座边陲古城,骤然集聚了国内外著名人士,这个黄土高原上的边塞小城,蓦地变得神圣起来。
随着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形势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去从事各方面的工作,而大批革命青年和爱国知识分子奔赴延安,又为我党培养造就干部提供了可能。于是,延安变成了一所“窑洞大学”,延安变成了一座培养治党治军治国英才的大熔炉。
面对杨家岭、枣园、宝塔山、凤凰山,我思绪万千。在一个绵延起伏的黄土丘陵,纵横交错的千沟万壑,土壁峭立的峡谷浊河,交通闭塞,生产落后,经济文化极不发达的穷乡僻壤,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其经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这里时只有三万的中国人民的精英队伍不断壮大,直到把一个旧世界打碎,并建立了一个崭新的新世界?原来是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列主义!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住进窑洞,马列主义、土窑洞、煤油灯、从此有了不解之缘。在杨家岭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先后写下了《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一系列理论著作,不仅指导了延安时期伟大的整风运动,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党的干部,而且对以后的中国革命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也正是在延安窑洞的麻油灯下,毛泽东用他的智慧之脑、神奇之笔描绘出了中国革命的蓝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那些写于此地的论著,今天仍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正如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里所言:有了延安,毛泽东才有可能考虑问题,进行写作和研究中国的未来。在延安,毛泽东把自己的队伍锻炼成为一支革命的精锐部队,赢得了中国。
延安,作为长征的落脚点和革命新征程的出发点,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着极其辉煌的一页。
为了无愧于革命的圣地,意气风发、奋发图强的延安儿女在建设家园中创造了不少奇迹。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延安和全国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一辈革命家和祖辈几代乃至几十代人住过的窑洞已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楼大厦;贫穷落后的延安,正逐渐向开放、文明、富裕发展;飘荡了多少世纪的“走西口”,已随着历史的脚步成为遥远的故事。如今,不甘落后的延安人民甩开膀子,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在革命圣地上开掘出一个山川秀美、风和日丽的大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