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彩彩正在装苹果 记者 王锋 樊小帅
脱贫攻坚,久久功成。
2020年年底,宝塔区临镇镇通过发展扶贫产业、劳务就业等多种途径,实现56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就业全覆盖;86个行政村114处安全饮水达标……
这组充满温度和质感的数据,见证了临镇镇一路行进的脱贫攻坚。如今,走进临镇镇采访,入眼所见是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每一张笑脸背后折射出一个个脱贫致富的故事。
1 授人以渔,点燃群众深切希望
一大早,任家塬村的果农冯学芳打开自家的小冷库,打算将剩余少量的残次果装箱后,拿去市场卖。
今年49岁的冯学芳,和苹果打了10多年交道。由于缺乏果树管理技术和销售不畅等因素,她家的苹果一度卖不上价钱。
而这一现状,随着她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学习果园管理技术和修建小冷库而改变。
“技术掌握后,苹果各个都在80以上,并且通过气调冷库错峰销售苹果,6亩果园卖出7万多元。”冯学芳高兴地说道。
别看如今的冯学芳喜笑颜开,几年前,由于丈夫懒惰和儿子上学等原因,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连儿子学费也交不起。
“那时候,我不知道出路在哪儿,看不到未来。”冯学芳说,“就在我感觉无法撑下去的时候,高主席来了。”
冯学芳口中所说的高主席是临镇镇人大主席高永飞。在了解冯家的情况后,他多次上门,一面鼓励冯学芳振作起来,参加技能培训,掌握果园管理技术;一面从自己的银行卡中取了5000元,让她用于儿子上大学。
经过多次的技术管理学习,冯学芳家的苹果收入也由当初两三万元增加到如今的7万元。
尝到甜头,冯学芳干劲更足了。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决定修建小冷库。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镇政府的帮助下,不久后,冯学芳便在自家果园旁修建起了204立方米的小冷库。
“我们家的冷库花了5万元,政府补贴2万多元呢,我们自己只需花2万多元就行……”如今,冯学芳不仅摘掉了“穷帽子”,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和冯学芳一样,果农班彩彩也通过政府资金补贴,在自家院内建起90平方米的小型冷库。“有了这个冷库,解决了苹果因存放时间久而导致的脱水、受损等问题,我在微信上就可以卖苹果,再也不用看果商的脸色了。”班彩彩对这个小冷库发挥的作用很满意。
班彩彩喜欢文学,是村里有名的“诗人”。为此,她加了很多文学群。“今年苹果产1.5万多公斤,卖了7万多元。我在微信上就销售了0.5万多公斤,卖了3万元呢,这都是沾了小冷库的光。”
几年前,因修房子和结婚欠下高额债务,班彩彩家被识别为贫困户,镇村党组织和帮扶单位找准“症结”,为她家开出精准的扶贫“药方”。
班彩彩家陆续种了8亩苹果树。在镇村干部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她努力学习整形修剪、田间管理等技术,把果树管护得人见人夸;公公张兆军在家养起猪,既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还在村口疫情防疫工岗上了班,每月还有1000元收入……
2020年2月,在临镇镇援助武汉的苹果捐赠现场,她也捐赠了5箱苹果,并在苹果箱里写下了“地域分南北,华夏同连襟。愿延安苹果可以甜润你们的心。”的真挚祝福。
“这几天镇政府组织我们学习直播知识,下一步我就可以在抖音和快手上销售苹果。”班彩彩高兴地说。
对于临镇人而言,“小冷库+网上销售”俨然成为致富的有效途径,通过苹果错峰和线上销售,铺就了苹果产业致富的“阳光大道”。
“目前,临镇镇已建成小型冷库103座,储存量达3万吨以上;直播间7个,3000余农民参与到电商直播中,网上销售额达1.2亿元。”临镇镇镇长刘霖说。
2 改革破题,推开脱贫广阔视窗
临镇镇姚家坡村是块宝地,这里草质肥美、光照充足,具备优越的养殖条件。兴昌生态种养殖合作社就坐落在姚家坡村的一个山坡上。
记者见到兴昌生态种养殖合作社理事长吴新昌时,他正在山坡上捡鸡蛋,汗水顺着黑红的脸颊流下,他高兴地给我们展示手里的绿壳鸡蛋,“别小看这绿壳鸡蛋,它可是有名的‘抗癌之王’呢,经常食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还可以延缓衰老呢。”
吴新昌的合作社不仅让自己致富了,而且带动扶持残疾人养殖户20户,贫困户19户,非残疾养殖户60余户共同致富。
“这两年我们都在养殖上见了效益,这下养殖搞好了,致富的‘钥匙’握牢了,再也不当贫困户了。”姚家坡村已脱贫贫困户、兴昌生态种养殖合作社社员吴光建高兴地说。
同时,吴新昌还联合本地几家合作社,成立了合作社联合社,示范带动附近3个村、7个组、100多家个体养殖户发展种养殖业,使种养殖业成为了该区域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养殖大户的示范引领下,临镇镇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了以“基地+合作社+大户”的发展模式,推进发展养殖专业村。现全镇有近200户群众实现规模化养殖,50余户贫困户从中受益。
兴昌生态种养殖合作社搞得风生水起的同时,碾盘沟村的圣粮福酿酒合作社,则通过鼓励贫困户、村民以入股、入劳、入粮的形式也搞得是热热闹闹。
走进圣粮福酒厂,一股浓浓的酒香扑鼻而来,在厂房的角落一处,几个工人把刚撮出的高粱均匀摊在地上,然后不停地对高粱进行翻面,用风机对着降温。
多年来,碾盘沟村村民一直延续着自酿纯粮食酒的传统。第一书记张学强来到碾盘沟村以后,了解到该村玉米产量大,便在村上成立了酿酒坊,让村民通过酿造玉米酒来提高玉米的附加值。
单靠酿造玉米酒,还达不到脱贫致富。为此,张学强通过四处打听学习,了解到辽粘三号高粱品种,不但可以酿酒,还耐旱、产量也高,于是他与村民们一起开会商讨,在村上种植了200多亩。
“酿酒坊成立后,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辽粘三号高粱耐旱、产量高,比玉米效益高,我种了10多亩,效益十分可观。”村民叶士忠说。
“粮食10月份前后采收后,便可开始酿酒。酿酒时需要雇一部分村民在酒厂打工,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收入,还能就近打工,照顾老人孩子,对大家来说再好不过。”村民白探平说道。
如今,合作社酿出的酒,不仅拿到了检验合格报告,并且成功注册“圣粮福”商标。
目前,该品牌的酒已成功入选陕西省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成果展。合作社成立至今,先后累计帮村民销售白酒1000余公斤,销售收入达10万余元。
幸福都写在了大家的脸上。碾盘沟村人均收入从原来的每年2000元增加到2020年年底的1万余元。
“发展产业,一定要把农民的意愿放在主导地位,只有农民想干,他们才能投入热情和感情,才能把产业发展好。”临镇镇党委书记刘催保介绍说,为鼓励农民发展产业,当好群众“服务员”,政府遵循“群众申请、村上核定、政府研究支持”的原则,对群众的合理诉求积极兑现,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并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
如今,临镇镇在抓好脱贫攻坚问题整改的基础上,对建档立卡脱贫户和边缘户,持续研究完善后续帮扶措施,确保做到脱贫不脱帮扶,坚决不让一户一人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