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从3000元到52万元
——富县农民刘百全的30年苹果情怀
    ●刘百全在修剪果树
  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夏蓓蓓
  背靠黄河面对着天,
  陕北的山(唻)山套着山,
  东山上的糜子儿西山上的谷,
  黄土里笑(唻)黄土里哭。……贫瘠,荒凉。80年代的富县牛武镇,亿万年风沙造就的沟沟壑壑里,粮食、牛羊、烤烟……人们用祖祖辈辈积攒的经验,在这苦焦之地煎熬着,食饱腹、衣暖身,成了最微薄的渴望。
  20岁的刘百全像他的父辈们一样,在八条硷村沟畔的1亩自留地里日日耕作,日子,就像身后那连绵的荒山一样,望也望不到头。
  想挣脱,想改变,年轻的心总是抑制不住地骚动。
  1991年,富县县委、县政府的一纸“关于将苹果列为农村治穷致富的主导产业”的决定,将刘百全的命运就此改写。
  那一年,刘百全毫不迟疑地挖掉了自留地里的玉米茬,连根拔起的,是刘家几辈人的穷苦——他成了牛武塬上第一批种苹果的人。
  品种黄元帅,不套袋,卖的时候一整筐往车上一倒,年收入不足3000元——这是刘百全第一年种苹果的印象。
  到1992年底,富县苹果总面积发展到7.23万亩,同年10月,省上给富县颁发了《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合格证书》,这让刘百全嗅到了“商机”,坚定了信心。
  1998年开始,全县大面积推广苹果产业。他的果园面积扩展到9亩,2003年,扩展到14亩,品种由元帅、红星、秦冠换成了红富士,并开始尝试小规模套袋。秋收时,套袋苹果0.98元/斤,比不套袋的高出0.2-0.5元。但由于技术不成熟,部分果树因缺钙导致果面出现锈斑,影响销售。
  好学的刘百全开始了“求学之路”,洛川、白水县、山东蓬莱、北京……多年来,刘百全的足迹踏遍了全国各地无数果园,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致富路”。
  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技术方法。统一生产标准、大肥大水、节水灌溉、精细修剪、疏花套袋、施有机肥、产品检测、包装销售……一系列精细化作业,让刘百全的果园果品质量大幅提升,80#以上的苹果占到80%以上。
  勇于尝试的他在2017年给果园搭起了防雹网,成了全镇第一家有防雹系统的果园,在他的带领下,镇里400余户果农纷纷建网,多年来免受冰雹灾害。
  走千里路,更要读万卷书。
  白天忙农活,夜里挑灯学,专业书籍、互联网、公众号……都是刘百全的学习阵地,听专家授课,和村民交流,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以后,他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土经验”,俨然成了一名“果树专家”。
  “剪枝、疏花、疏果、施肥……每个环节都要把握好时间点,不能错过。”一有空闲,热心的刘百全就和村民们一起分享经验,“秋季施肥要在苹果卸袋前一周进行,用量是全年的70%,全部施进去,为来年果树的开花、展叶、挂果贮存营养。”
  从2015年到2020年,刘百全14亩果园的收入从27万元到30万元、48万元、52万元,整整翻了两倍——在刘百全眼里,土地是有灵性的,你管理得好,它就会数倍回报。
  2007年,刘百全推倒了破旧不堪的土瓦房,盖起了5间新窑洞;2010年,修起了新院墙、盖起了新门楼,买了第一辆私家车;2015年,在县城里买了套楼房;2020年,换了第二辆车——在村里人眼里,刘百全成了“致富明星”。
  “现在,村里人都跟着百全学呢,他一干啥,大家就都跟上开始弄。”八条硷村村党支部副书记辛华平说,“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占到70%。”
  从1亩贫瘠荒薄的自留地发展到植株旺盛的14亩果园,从年久失修的3间瓦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5间新式窑洞,从年收入3000元到52万元。30年里,刘百全在他的果园里耕耘、收获,从一个懵懂不知的“门外汉”成长为“职业农民”,更成了富县远近闻名的“产业致富标兵”。
  陕北是个好地方,
  勤劳的人民巧手绣家乡,
  心窝里荡起层层波浪,
  黄土地年年变模样,
  待到喜庆丰收日,
  香喷喷的美酒,捧给你尝……
  这里的千沟万壑早已被绿色抚平了褶皱,“刘百全们”的双手,正捧起一抹“中国红”,照耀在他们广阔的致富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