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煎饼手艺人的致富“秘诀”
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夏蓓蓓
    ● 商建芬在摊煎饼
  50米,1分钟,商建芬从3间旧瓦房走到了2层“小洋楼”里,她从没想过,幸福可以来得这么近,这么快。
  不但如此,还那么实在。
  她所说的实在,就在于摊煎饼这件小事上,不仅让她脱了贫,还让她成了富县远近闻名的手艺人。
  天刚亮,商建芬就把柴火点上,趁着铁鏊子预热的功夫,把泡好的杂粮用钢磨打成糊。
  瓦房的一面墙,早已熏黑了。家里人早就想让她搬到新房里用电鏊子摊煎饼,而她执意,柴火饭是最香的。
  准备就绪。一勺杂粮糊倒在鏊子上,铲子抹平,待边沿稍焦的时候迅速铲起,一张薄如纸笺、香气扑鼻的煎饼就成了。
  “前一天把大米、小米、黄豆、玉米等杂粮按比例泡好,12个小时以后就泡透了。”商建芬大方地分享她的“秘诀”,“我们岔口村的水是山泉水,做出的煎饼口感软和又筋道。”
  下午两点,杂粮糊摊完了,商建芬端起一杯水,一口气喝完,炉火的炙烤让她口干舌燥。
  歇一会儿就要去新房包装煎饼了,下午就有客人来取货。
  220平方米的四居室宽敞明亮,和昏暗破旧的瓦房有了强烈反差,反差的还有商建芬这几年的生活。
  山洼上的几亩玉米地,一年下来两三千元的收入,老伴因一场车祸落下了病根,医药费成了不小的负担……日子过得紧紧巴巴,2014年,商建芬被纳入精准扶贫户。
  好强的商建芬不甘于此,她拿出了姥姥留下的铁
  鏊子,开始尝试摊煎饼。
  “小时候没粮食,老人们用玉米糁、玉米秆和高粱秆作原料,现在光景好了,我就研究出杂粮的配方,做出来的煎饼不黏不烂,吃起来也更健康。”商建芬说。
  如今,她的“老孙牌杂粮煎饼”成了富县有名的土特产。
  “每天能做200多张杂粮煎饼,想吃葱花煎饼就得提前预订,不等下午就卖完了,一天下来能收入100多元,一年下来能挣3万余元。”商建芬熟练地包装着煎饼,“周边县区、延安、西安都有很多人来买,吃过的人都说好吃。”
  对她的煎饼念念不忘的还有岔口村养老院的老人们。
  每隔一段时间,商建芬就会拉上炉灶去养老院摊煎饼,夏天的时候,在烈日底下一晒就是一整天,可看着老人们把煎饼吃的一片不剩时,她心里是真高兴呀!
  “有一回,我忙到天黑才收拾停当,有个憨憨(精神异常)就开始忙着拉床板,嚷嚷着‘给那个做饭的支床呀,她做的饭真好吃,天黑了不敢走夜路,叫住下、住下’,最后我好说歹说才劝下。”一提这事,商建芬感动的眼眶都红了,“憨憨都知道感恩呢,还别说咱们呢!”
  2016年脱了贫的商建芬觉得,人这一辈子就得做点好事,心里才舒坦。
  每逢村里的娱乐活动、县里的大型比赛,商建芬都会早早地把炉灶支起来。
  “想吃就拿,不要钱,免费。”她的煎饼摊总是被围得水泄不通,“我可不是献爱心,我就想让你们以后多来我们村,岔口可是个好地方。”
  2020年11月,商建芬带着她的炉灶去了市里,回来时抱着一块金灿灿的奖牌:2020年延安市地方特色小吃技能大赛冷拼类铜奖——6年来,这是让她最为骄傲的事情。
  问起商建芬的致富秘诀时,她笑了,用心做,就没有成不了的事。
  现在,已过花甲之年的她,一心想着,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好,做得更有意义,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