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8日,北京月坛中学隆重举办建校50周年校庆活动。校友及受邀代表纷纷来校庆贺,畅谈学校50年来辉煌的发展历程。延安市档案局方勇平局长率代表团参加校庆,送来贺信祝贺月坛中学50年华诞,并代表延安市委、市政府向月坛中学赠送一尊毛主席铜像,感谢66、67、68三届校友及留延知青李增春等150名北京知青对延安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
10月1日上午,月坛中学师生聚会。方明老师由儿女推着轮椅来看望校友。见到校友们后,老师一眼就认出了我,问我在何处工作。我自豪地说:“在革命圣地延安工作,退休在延安,生活在延安,真幸福!”听了我说延安的变化和发展后,老师非常高兴。
想念延安
1968年夏天,学校给67届毕业生分配工作。分配原则是“四个面向”,即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面向边疆指东北、内蒙古和云南兵团,兵团职工有工资。我因父亲关牛棚,参军政审没有过关;我报名内蒙古、山西插队,学校不批准;报名辽宁瓦房店轴承厂、门头沟煤矿当工人,学校也不推荐。最后,还是延安老区接纳了我。
于是,我瞒着父母,花了两分钱注销了北京户口,办了户口迁移证,到延安插队。
延安离北京远,山大沟深,交通不方便。有些同学也对我说:“延安的生活条件艰苦,农村无电,去了会后悔的。”但我认为延安是革命圣地,是党中央毛主席生活了十三年的地方,毛主席许多著作在延安窑洞写成。我还是坚信:有国家扶持老区,延安未来将十分美好。在延安发展,将大有前途。
离别前,母亲默默地为我下乡插队准备着。她一针一线地为我缝棉衣棉裤,并用新棉花给我缝被褥。临行前,我和弟弟在天安门前合影留念。我来到父亲单位,跟被关在牛棚里的父亲告别,当年我才17岁。第二天清晨5点钟,母亲已在灶台为我准备早餐。只见她的眼睛红红的,可能一晚上没睡觉。早上7点钟,我乘车前往北京火车站。在站台上,我见到我二姐前来为我送行。10点38分,列车缓缓始离站台,向大西北驶去。
圣地延安,我来了!
经过两天一夜的征程,汽车开进了延安城,延安的老百姓扭起秧歌欢迎着我们。望着延河畔宏伟的宝塔山,我心潮澎湃。想着毛主席曾在延安指导了中国的革命事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我就激动万分。
当晚,我住在北关师范,第二天来到蟠龙镇,随后到达李家砭。当我们来到下坪公社,看到农村的实际情况,比我想象的似乎要落后几十年。只有一条小路通往蟠龙镇,镇上没通电,依靠点煤油灯照明。公社有部磁石电话机,每天早、中、晚,公社放大站用柴油发电机发电,用电话线发送广播信号。
北京月坛中学150名同学乘运送知青的卡车从铜川出发,2月4日到达蟠龙镇。蟠龙镇距我插队的李家砭生产队还有17公里的路程。生产队的社员牵着毛驴车来接我们。我们在离开北京时已经被分好了生产队,队里按名单领知青。离开蟠龙镇,走进雷鼓川的沟里,看到许多小煤窑。煤窑出的是块煤,煤质优良,乌黑发亮。块煤大小不等,有一块几十斤的,也有一块百十来斤的。村民一毛驴车可拉200公斤煤炭。我在下坪李家砭插队时喝的是泉水,烧的是当地产的煤炭,比在其他县插队知青的待遇强多了。
来到李家砭生产队,首先要过好生活关。村里没电,靠煤油灯照明,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原始社会。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每个人的鼻孔都是黑色的。早上挑起木桶到沟里担水,空木桶就有十来斤重。挑水看似简单,但要挑着满满两桶水到窑洞,并不简单。就这样年复一年挑水,练就了我们的一副铁肩膀。我们不但能挑水,而且还能挑饭。春耕以后,每天中午,队长派我到各家,为春耕的人寻饭。我一次挑八罐饭,中途不休息,一口气能挑到山顶的田地边。因为没有电,我们与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插队的第一年,我们吃供应粮。蟠龙粮站给我们供麦子、谷子和玉米。一天购粮回来,已经是晚上。来不及做饭,大家就吃了顿煮玉米豆子,半生不熟。村支书知道此事后,专门安排牲口供知青们使用。乡亲们也主动帮我们磨面碾谷。1968年,陕北遭旱灾,中央给陕北调救灾粮拨救急款的时候,也给我们知青分了一份。救灾粮包括麦麸、麻渣和玉米。当年生活艰苦,粮食也不够吃,我们便学会了种菜、养猪、养鸡;学会了做饭、炒菜、擀面。多年之后,同学聚会谈起梁杰擀的杂面薄如纸,明光透亮;谈起社员教我们干农活,教我们在洪水来临时怎样过河回村。在李家砭插队的共有四位男生和六位女生,从没在洪水来临时遭遇危险。除此之外,我们插队时还与村民修梯田、打坝,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学到了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的本领。
今天,延安经过多年的退耕还林,2019年春,我们重访李家砭,看到山绿了,水清了,对面坪里修建了一座座大棚,大棚里种植着香瓜和辣椒,成了村民致富的钱袋子。远望曾经的秃山已经绿树成林,村民居住的窑洞映照在绿色山林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如今,李家砭公路通到家门口,自来水接到窖洞内,窑洞内经过装修,沙发、液晶电视和卫星接收机等一应俱全。我们曾经居住的窑洞,今年经村民装修后,焕然一新。站在路边,望着当年我们度过青春岁月的美丽小山村,山林、流水、窑洞、故人和谐共存,构成了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
今年我已70岁了,在延安生活工作了52年,把人生最好的年华献给了革命圣地,也亲历了艰苦创业年代和改革开放的年代。随着延安的脱贫奔小康,我家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我不禁感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延安永远是我的故乡!来延安插队,我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