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崔永平 记者 宋伟 刘晶
最近,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新鲜出炉,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再创辉煌,荣获三项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风湿免疫科刘宇宏主任的名为“PBK-Dok4通过调控p62/Keap1/Nrf2信号通路促进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发生发展”的项目,麻醉科张二飞副主任的名为“Mir-133a-3p靶向Rhod/Pak6介导七氟醚复合氧改善中性粒细胞诱导的脓毒症肺损伤机制研究”的项目,创伤骨科赵程锦主任的名为“MTA1/LXA4信号途径介导青蒿琥酯对小鼠膝骨关节炎治疗作用的机制研究”的项目,获批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能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衡量一个医院科研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延大附院已经连续五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截至目前,延大附院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8项,在我市医疗卫生行业享有独一无二的殊荣。
科研环境,可通过基础研究提升科研能力
1981年出生的张二飞副主任,博士毕业后就回到了延大附院,是陕北地区第一个麻醉学的医学博士。他心中一直有一个做“科学家”的梦,尽管临床工作非常繁重,但他仍然坚持做研究。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同时开展,通过基础研究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通过临床研究解决临床遇到的难题和痛点。非常幸运的是,近年来延大附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大力支持,科学研究的环境得到了大大改善。张二飞说:“我相信附院在今后会获得更多的不同层次的科研资助和科技奖励,附院在同行业的影响力会日益增加,也更能为老百姓的健康做好服务和保障。”
刘宇宏主任是个地地道道的延安人,出生在延安,在这里上了小学、中学、大学,在这里工作、成家。2016年交大博士毕业后也选择留在了延大附院。她说,作为基层科技工作者,也明白“医疗是今天,教学是明天,科研是未来”的道理,也知道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全院的科技工作者都要凝心聚力,为医院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激励和投入,把“人才立院、科教强院”落到实处
多年来,延大附院坚持临床与科研并重,积极推进科研建设,持续提升临床科研水平,且在“人才立院、科教强院”的方针指导下,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大大提升了医院的科研攻关能力。延大附院在人力、物力以及配套制度方面不断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投入,有效提升了临床人员的科研积极性,科研氛围空前高涨,各级科研项目的申报、获批数量均有突破性提高。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75项(获批8项)、陕西省级科研项目(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省留学资助项目)135项(获批36项)、延安市级科研项目(个人项目、平台项目、重点项目)209项(获批67项)、横向科研项目42项(获批13项)、院内培育科研项目62项(获批23项)。2021年获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取得了全国公立医院地区基金获批排行第80名的好成绩,资助率达13%。在院领导和全院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国家级科研课题立项不断突破,省、市级课题及科技奖项数量不断增加,极大地鼓舞了科研人员的士气。医院获得各种专利115项、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5项,省级、市级科技成果登记32项,延安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268篇,发表论文681篇(SCI120篇),专业著作31部。
学科引领,医教研为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樊代明院士工作站、周良辅院士工作站、黄荷凤院士工作站、邱勇院士工作站、于金明院士工作站均发挥了其显著的引领带动作用,各专业组人员分批参加院士医院进修学习,开展远程会诊、病案讨论、教学查房、学术会议等,有的合作科研项目完成2万余份病例追踪,有的已顺利结题。特别是邱勇院士工作站签约半年来,邱勇院士携团队成员来院14次,开展手术6台,召开学术会议3次,门诊就诊人数20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医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不断拓宽技术合作领域,加快人才培养,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医教研联合,全面建成更有特色、更有水平的大学附属医院。
激励创新,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条件
医院鼓励青年医生不断开发应用于诊治、预防疾病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新材料、新配方、新试剂等,如成立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搭建了平台。筹备了生物样本库,进行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培训,为人类遗传资源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建立科研项目全周期闭环管理程序,实施教学科研主任责任制,协助负责项目前、项目中、项目后全程规范管理。各项配套措施的完善,将进一步推动医院医教研协同发展,使医院不断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