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住的小区被杜公祠山体公园环抱,最大的好处就是四周都是林木,空气比城中好。杜公祠建在山坡下,每去林中散步都要路过这里。
晚饭后散步,走累了,我便坐在杜公祠门旁的台阶上。因为闲着无聊,总要想点什么。我就凝望着延安南河川这条悠悠古道,企图在这条古道上聆听到久远的回响。古道开辟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道上发生的大事小事不计其数,它们大多数都淹没在了岁月的风尘中,但仍有一些被载入了史册。
公元755年,一场绵延了8年,导致生灵涂炭并使大唐帝国从此一蹶不振的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失守后,古道上都是一队接一队乞讨、出逃的饥民。逃荒洪流中,行走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杜甫。与寻找食物的难民不同,杜甫离开长安不仅仅是为了逃荒,而是要去宁夏灵武,追随刚刚继位不久的大唐皇帝——肃宗李亨。唐玄宗弃国逃往西蜀,杨贵妃被缢杀于马嵬驿,大唐帝国的大厦在风雨中飘摇。尽管如此,他没有绝望。为了实现根植于心中多年的安邦济世的梦想,他冒死北上,一路危险重重。
人离长安却心系社稷。杜甫的目光回望的是昔日八百里秦川上繁华的长安城。面对残破荒芜的国都和烽火连天的战场,依恋、抑郁、不甘、忧愤,各种难以言状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左右着杜甫。
那年7月的一天夜里,在南河川古道一石岸底下,一路辛酸凄苦的杜甫衣衫褴褛,头枕草鞋,在这里歇脚。
得千古诗坛第一圣人而育之,是延安南河川的幸运。
在唐代,延安南河川古道还只是通往边塞的一条要道。这条古道承载了杜甫的政治理想,让他在彷徨中看到仕途的希望之光。他要投奔大唐天子报效国家,把自己的治国方略和盘托出,让国家中兴有望。他的根在唐朝,诗在唐朝,梦想也在唐朝。于是杜甫把脚印、诗行、生命的华章留在了南河川古道,因为这是他的漫漫求索之道。
多少年后,宋代的范仲淹站在南河川古道上,四野弥望,天地苍凉。他想起了悲天悯人的杜甫,被杜甫弘毅的人格和笃行的精神深深感染。在杜甫歇脚的石壁上,他提笔写下“杜甫川”三个大字,以哀伤追怀自己的崇拜者。
斯人已逝,而山水依然,遗存尚在。如今,这里为了发展旅游,建了一座高大的仿古建筑,名曰杜公祠。杜公祠的对面是杜公祠广场,在一排长长的围墙上题刻着杜甫的一些代表性诗作。大殿里,矗立着杜甫的塑像。他身着斜襟大袖衫,目光冷峻地望着南河川。
诗歌的价值在于滋养精神和文化。杜甫用生命谱写诗篇,用生活践行诗篇,他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在他留下的1400余首诗词中,有昂扬向上的,有借酒消愁的,有浪漫的,也有失意的。“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千百年后的我们再诵读这些作品,依然能够体会到他忧愤感时的情怀。
远去的是历史,留下的是思忖。杜公祠,除了遗迹,更多的是一种坚定踏实的人生态度,一种向上向善知行合一的精神。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借用文天祥的几句诗,来结束这次遐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