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做梦也想登上泰山,那天我们由曲阜到泰安,方才如愿。虽然上也匆匆下也匆匆,但那拔地通天雄视天下的大气象大气魄却是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记忆里了。
进山后,但见壑深谷幽峰峦突兀。越往里走,讒岩越显峻嶒,林木越显茂密。一个石砭转过,蓦地一座危峰劈面而立,把脖子挺得酸痛,方能看清峰巅。气喘吁吁爬到峰顶,又见前边一列苍岭横在云端,如飞龙腾空,如猛虎啸风。登上南天门,眼前云雾缭绕,耳畔松涛雷鸣。回头看方才上山的路,如一架尼龙绳结成的长长细细的软梯。远眺齐鲁大地,大小山头罗列如儿孙,衬托得泰山更加高大雄伟。我不禁手舞足蹈忘乎所以,对同行的郭老师大声说:“泰山以雄奇著称,果然名不虚传。”早晨在泰安,看见一抹青苍横在城北,平淡无奇。人说那就是泰山,我失望地自语:“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不料身旁一位老道哈哈一笑丢下一句硬硬的话:“现在你认识泰山了吗?”
莫非泰山这本书我并没有读懂?这一夜,我们住在天街,第二天起床后,我便再读,再读之后方才发现——泰山之大,不单在山。
你见过通高17.25米、宽5.7米那样高大的石碑吗?这样大的石碑就在泰山之巅的大观峰。后退、再后退,仰头、再仰头,我才看清了这块碑的全部。此碑削崖而成,刻于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碑文是唐玄宗李隆基御撰御书的《纪泰山铭》,记载这位唐天子东封泰山之威事,治国理政之功德。文词雅训,隶书遒逸,体伟幅巨,金光夺目,非天下之大观无以称之。
你见过篮球场那么大的刻在石坪上的书法作品吗?这件书法杰作就在泰山斗母宫西北约四百米处人称经石峪里。凭栏而望,看见两千多平方米大的整块缓坡石坪之上,镌刻着许许多多斗一样大的隶书大字。仔细辨认,知是《金刚经》的一部分,无日月书者刻者姓名。听人介绍推测,可能是北朝人所为。虽经一千四百余年风剥雨蚀,残泐磨灭过半,仍存一千余字。用笔苍劲古拙,纵逸大度。结体之巨,规模之大,非榜书鼻祖何以誉之?
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泰山文化气量之大,基因之强。
有容乃大,大哉泰山!
在玉皇顶玉皇庙前,我还见到了一通无字碑。此碑古拙无华苔痕斑斑,一望而知是远古之物,但立者何人无字何故?迄无定论。碑下游客议论纷纷,如开讨论会。一位说是秦始皇为焚书而立,他要焚书,便躬践亲行,碑上一字不书。另一位说:“这不是碑,是始皇当年上泰山封禅时立的阙,阙就是门,门无需刻字。”又有人说,可能是汉武帝立的。他也曾上泰山封过禅,但史书只记其立石,不记其刻字,正与此碑相符。我觉得秦皇立碑的可能性大,无字的原因很有可能是他觉得自己功高德劭,没有什么文字能够表述。想那秦始皇本是雄才大略好大喜功的不世之才,既然巨石大碑已经采之于深山,立之于显地,焉能不刻字记功流芳百世?只是他也许太过自恋,纵然秘书们翻遍词海字江三坟五典,他也总觉得没有什么文字能够表述其功德于万一。无便是有,空白便是无限,于是乎这位总在创造历史的大英雄灵机一动,索性再“空前”一次,干脆来个此时无声胜有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如同绘画书法里的留白,让后人自己去想。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古人的大智慧,你只有佩服的份儿。泰山上展现这种大智慧的地方还有一处,不知你登攀时留意没有?
我和郭老师等人穿林渡涧,走到万仙楼北侧盘山路,见西边不远处几个人围在那里指指点点,走近方知是一块不大的山石上刻着“虫二”两个字,落款为己亥夏六月历下刘建桂立。这样的石刻,杭州西湖湖心亭也有一通,据说为乾隆手书。“虫二”二字,是繁笔字“風”和“月”减去边框,寓意风月无边,意为清风明月,清雅秀美,雄浑高远。窃以为西湖风月尽有,然清雅有余而浑远不足。只有泰山景致才堪匹配。
大风景风月无边,大文化海纳百川,大智慧无字千言。
大哉,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