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千秋伟业,崇高而艰苦。能让一项伟业薪火相传的,必有真精神;能让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必有大理想。延安精神就是这种真精神、大理想。当人类进入绿色发展时代,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家园成为21世纪全球主题的时候,延安精神对于我们刷新价值观念,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生态价值引领、推动绿色事业
延安精神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政治生态价值,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精神指引。中国共产党的延安13年创业奋斗,呈现出良好的政治生态,这是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优质资源和精神支柱。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浴血奋战、艰苦创业,成就中华大历史、大辉煌,呈现出充满活力、开拓进取的内在气质和精神风貌,是我们党先进性的体现,是永不过时的价值取向。在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全面准确地理解延安精神的政治生态价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做到绿色发展优先,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的政治前提。
当代的绿色发展伟业典型地体现出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政治生态与自然生态是密不可分、相互制约的。在我们当今生态环境保护的伟大创举之中,活生生地呈现出延安精神的根本特征和政治生态资源性质。这就是典型的“右玉精神”和“塞罕坝精神”。“右玉精神”是弘扬延安精神、治理生态环境的典型。临近内蒙古、地处晋西北的右玉县,近代以来生态环境极端恶劣。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右玉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坚持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在艰苦探索实践中铸就了以“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右玉精神”,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山西省委的充分肯定,在全国、全省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生态事业充满了延安精神,延安精神体现在绿色伟业之中,二者水乳交融,辩证地统一于一体。“塞罕坝精神”植根于塞罕坝140万亩的土地,源于成百上千名塞罕坝务林人的奉献奋斗,成长于塞罕坝日益辉煌的绿色事业之上,是几代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结而成的“延安精神”。上世纪60年代的塞罕坝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5种极端环境于一体,是“风吹沙起”的沙地荒原,环境十分恶劣。刚刚建场的塞罕坝,没有粮食,缺少房屋,交通闭塞,冬季大雪封山,人们便处于半封闭、半隔绝的状态。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没有娱乐设施,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建设者们,除了简单的行李衣物,其他的几乎一无所有。通过塞罕坝两代人近50年的艰苦奋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荒原变林海、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塞罕坝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营造起了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林海,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形成了不朽的塞罕坝精神——“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这种精神,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科学求实、开拓创新为支撑,以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是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它既充满了塞罕坝人献身“绿色事业”的豪情壮志,又体现了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特别是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时代价值,是激励广大“生态卫士”不断进取的旗帜,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的前提
坚持正确的方向不变。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是人类发展的正确方向。近代以来,工业文明以巨大的生产力和前所未有的丰富物质财富,取代了历史悠久的人类农业文明,但同时给地球环境带来的破坏无以复加,除了滚滚浓烟,便是污水排放,故而被称为黑色文明。在强大的工业文明面前,人类的环境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象,成为可被人类随意改造、破坏、利用、展示人的价值之物,它本身似乎没有价值,人类是它的主人,确定它的价值。正是这种霸道的价值观念和增长观念,以及资本剥削制度和无序竞争造成了人类财富的巨大浪费,还有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近年来,环境事件的负面影响不断升级,环境紧急状态频发,生态危机空前。随着技术力量的发展,人类反而处于被控制的境地,在强大的工业机器面前,人变得软弱而无力。工业文明的弊端,预告了这种文明的末日。尽管这一终结有一个过程,但人类告别黑色文明,迎接绿色文明的大势昭然若揭。毋庸讳言,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同样也带来了重大的环境危机,生态环境破坏相当严重。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是相悖的,与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和人民根本利益是相脱离的。延安精神旗帜鲜明地强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与人类发展的前进方向相一致。因此,弘扬延安精神,坚持绿色发展的正确方向,既是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生动力。
坚持持久的力度不减。多年来的剧痛教训告诉我们,一味攫取资源求得经济利益,能获得一时的财富,但却只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但是,在诱人的物质利益面前,有多少人能只凭道德良心就缩手呢?人会报复特定的人,而自然的报复没有特定对象;人的报复可能就在眼前,自然的报复却间隔时间很长。这种不对称性,导致了人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环境和资源。自然环境不像人类的区划一样分明,而往往是一个整体。因此,保护、修复自然环境,是一个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事业,非一朝一夕之事。无论是右玉还是塞罕坝的治理修复,都经历了几代人的奋斗牺牲,才换取了一片绿色。因此,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次行动,而是持续努力、持续奉献,非事业不能成功,非创业不能持续。因此,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即延安精神的宝贵品质,正是治理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精神条件。古代愚公移山的精神,最为形象地道出了持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好转需要的精神力量。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昭示我们在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事业上,要献身和奉献。
坚持服务人民的目的不变。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其实是公共事业,关乎大众却几乎不关乎特定的个人。正是这种大众利益,即无法回报的价值,推行起来难上加难。换句话说,人们可以管好自己的事,但不会关心似乎不相干的事。因此,表面上“事不关己”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到底代表的是谁的利益?简单地说,是公共利益,或者说是人民利益。在生态环境修复、保护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确保人民利益的顺利实现,这些要求与内在逻辑设定,似乎完全是为延安精神而设。弘扬延安精神,是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精神动力。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做到精准、科学、依法治理,是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的关键
弘扬延安精神,坚持科学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态共同体,与复杂的自然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质量提升,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目标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准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好矛盾,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和谐共生。多年来的生态治理实践表明,相信并依靠科学,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方案和解决办法,是有效治理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的根本保证。当年的蛮干、冒干,不讲科学,不调查研究,最终带来的是长期无穷祸患。因此,科学有效地治理环境,需要我们不断弘扬延安精神,实事求是。
弘扬延安精神,坚持精准治理。环境治理需要巨大投入,精准治理是节约成本、提高治理水平的关键。地域不同,环境各异,环境治理需要因地制宜,把握特点,找准问题,找对方案,用对方法,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并实现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当年,中国共产党人在缺衣少食、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在延安黄土高坡上创造了人类奇迹,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调查研究,靠的就是准确分析形势,靠的就是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靠的就是正确的政治引领。
弘扬延安精神,坚持依法治理。延安精神产生于民主法治的环境之中,具有突出的依法治理要求。生态环境的治理,涉及方方面面,触及许多企业甚至个人生活利益,遇到多方面的阻力和冲击。企业污染、生活废弃物堆积、生态平衡破坏,追逐个人的、小团体的、本部门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无视道德和法律,加剧资源浪费、环境的破坏。诸如此类,没有严肃的依法治理,强化生态安全责任制,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和督查力度,是很难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的。
总之,延安精神是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呼唤延安精神。
(作者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文化与价值研究院院长,陕西省政治学会会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