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怀念故乡
张三荣
  旧县是我的故乡,我在旧县长大。20岁离乡背井参加工作,转眼已过50多年。虽然身处异地他乡,但心里总惦记着故乡的一切……
  “旧县街有三宝,石头、瓦子、荨麻草。”过去的旧县,总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随后,又有人编出的“三宝”是“城墙塌、戏楼倒、担水还要起得早”。当时的旧县的确是这样。
  旧县,顾名思义,是过去置县。后因迁移至今洛川县凤栖镇而废县,从而得名旧县,今属洛川县所辖。由于曾是县城所在,所以埋在地下的砖瓦、石头、陶器、瓷器等碎片就多就广。
  “荨麻草”生长在旧县街姚伥寨城下北面的砭道边。是人为种植还是自生的,尚不清楚。它长势茂密,叶子深绿,如同亚麻,但比亚麻更胜一筹。它的叶子边缘带刺,使人不敢靠近。
  “城墙塌、戏楼倒、担水还要起得早。”由于年代久远,人们不重视保护,牲畜垫圈及修建等造成城墙残缺。说起戏楼,旧县中应该有两个。东头的叫戏台,西头的为戏楼,它们都很古旧。就说西戏楼,它的底层是大砖洞,砖洞的作用是排水和收音。它是砖木结构,高大雄伟。县剧团来演戏、当地学校演出、开庆祝大会等都在这里举行。
  旧县街吃水困难,人们全靠在深沟挑水吃,只有少数人吃窖水。虽说也有多口深井,但都是咸水,所以都被填埋了。我小时候也用一条小扁担和两只陶制的罐子从沟里挑水。人多水少,加之自己白天要参加队里的生产劳动,只能利用早晚时间去挑水,去迟了就没有了。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每到下午日偏西山时,古戏楼上空的马燕(一种褐色的飞鸟)就铺天盖地,把古戏楼都包围了。这一刻,布满岁月沧桑的古戏楼显得格外古朴壮观,给古县城增添了一抹靓丽。
  涝池是旱原上大大小小村落的眼睛。故乡街上有两个涝池,一个在东为东涝池,一个在西为西涝池。东小西大,东浅西深。西涝池可不是一般的涝池,它不仅大,而且热闹。它呈椭圆形,直径在100米左右,水深也有2米。池边不远处有点点草坡。天晴时,池边有洗衣服的村妇、饮牛的农夫和嬉戏的孩子,当然也少不了我。诸多影子层层叠叠地倒映在池水里,鲜活了整条旧县街。
  三完小占地面积30多亩,学生300多人。学校的校门坐北面南,一公一母的铁狮子蹲在校门的两旁。校门的左侧挂有“洛川县旧县街三完小”的校牌,分外醒目。
  校园大致可分为两大块,跨进校门为东大院,4间教室分别坐落于院子的4个角。院子东西两边分别有十几间房子,是学生的宿舍和师生的食堂。正对校门的3间房子为会议室,两侧两间为老师的活动室。院内植有柳树几棵,刺玫瑰数堆。春天柳丝细长,柳絮纷飞,刺梅绽放,香味四溢。
  西边教室两侧的“钟鼓楼”堪称一绝。这里有一个铜钟,每当拉动上边拴着的长绳子,钟声便会响起。那声音悠长悦耳,不仅全校师生能听到,方圆几里的人也可以听见。
  三完小是我的母校,我在这里学习了7年。如今,已告别母校59年,我依然怀念母校、怀念同学,依然依恋老师。在这里,我用过学校所有的体育器材,我在大礼堂入队宣誓过,我登台演出过,我爬过学校门前的铁狮子,学校的各个角落连同放学的路上都铺满了我小小的脚印……
  如今的故乡,有着宽阔的街道和整齐的楼房,然而却失去了往日的喧闹。昔日那古老的戏楼,宽广的西涝池,辉煌的城隍庙,闻名遐迩的三完小等,再也不能出现了,只能载入史册,流传后世……唯有那厚重的古城墙如巨龙一般静静地守护着古县城,守护着这里的一切。
  这一幕幕虽然一去不复返,但它已深深刻在我的心里。如今,我已是73岁的人了,叶落归根,我最终要回到旧县。
  因为,旧县是我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