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感恩陕北
王侠
  还在延安的北京知青李增春来了短信,说是延安方面呼吁曾经的知青多写回忆录、回忆文章。我于是想了想,动起了笔。
  从我们以往的插队经历来看,延安人民特别好,他们的显著特点是特别坚强,特别坚毅。
  插队的时候,整个陕北可以说特别贫困,家家户户难以吃饱饭穿好衣,一个大队或者一个小队,有着上百元的积蓄,那就是相当不错了。同样,农户中若是有上百元的存款也是上等人家了,很多人穿着破衣烂衫,很多人补丁摞补丁,吃着汤水咸菜,或者简单的饭食,即使过年过节,许多人家都没有大米白面,没有鸡鸭鱼肉,最多是包一顿扁食(饺子)。很多人家的娃娃(孩子)没有吃过糖果,没有吃过饼干,没有吃过冰棍,甚至连见也没见过。穷得一家大小只有一床破棉絮,冬天靠烧柴把土炕烧热了,睡在上面。夜晚,许多人家连煤油灯都点不起,更别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了。街上赶集的时候,也常见一些过去的老红军,他们早已变成了一个个农民,那时也没有什么特殊待遇,在村子里完全要靠挣工分,过得十分苦难。他们拿着一些豆子、小米或者是洋芋来卖,换上几毛钱几块钱,养家糊口。
  尽管如此,纵观整个农民阶层,他们最大的优点是无论多么艰苦,无论生活多么困难,他们大多没有什么抱怨,即使许多人要去他乡讨饭,表现得也特别坚强。尽管他们许多人文化程度不高,甚至连小学都没上过,但是素质高。在战争年代,许多人自己吃不上喝不上,也要供给子弟兵粮食,甚至没有粮食时,送上牛羊,想方设法支援前线,一切为的是让前线的指战员不饿不渴,也因此使人民军队打胜了一个又一个战役,从防御战转入了进攻战。我们的一代又一代,不能忘记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不能忘记人民军队的浴血奋战,不能忘记陕北人民的贡献,没有这些,也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拥有,是有着昨天无数的付出。可以说,没有陕北人民可歌可泣的贡献,就不会有红军的延续,也不会有人民战争的不断发展不断胜利!
  记得插队期间,那时候的陕北虽然穷,但是依然要村村户户交公粮,陕北的老乡们认真地晒粮,把优质的好粮交给国家。有一段时间周总理号召重新学习毛主席的《复电》时,陕北的县、公社(乡)、大队(村)无一例外都认真学习与阅读。他们信心十足,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会不断克服千重困难,突破万道难关,走出一条幸福之路。
  那时候的陕北,很多农村大队、小队的各级干部都是大家的榜样和楷模,他们干活最出力,汗流得比别人多,一样挣工分,分配上干部与村民一样,人人平等,没有什么贪污腐化、多吃多占。在村民面前,这些干部的思想学习、政治学习毫不放松,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对党的领导坚决服从,对国家政策法规坚决执行。所以,很多插队的知青看到了陕北人民与陕北各级干部们的高尚情操,逐渐地学到了坚强坚毅,使自己的素质得以提高,也敢于在后来的工作中不断再学习再锤炼再提高。
  虽然说陕北这块地方以前的经济落后,但是人的素质较高,一经改革开放,就飞速发展。曾经在延安插队的2.8万名知青,虽然后来大多数人都离开了延安,可延安精神以及陕北人民的热情却牢牢铭记在了他们的心上,他们的心与圣地延安紧紧相连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