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作协新会员培训会议,安排“路遥故居及梁家河知青旧居现场教学”,我随着活动的车辆从延安新城出发了。大巴车上,我与知青代表李增春老人,谈起当年北京知青对陕北这块土地的贡献和影响时,我特别提到要感恩当年在延川插队遇到的一位北京女知青。李老问我:“她是谁?”我告诉他:“那位女知青的名字叫蔡玉珠。”他当即告诉我:“就在头一天,蔡玉珠不幸谢世了。”我当时十分惊恐。不一会儿,发现手机朋友圈里发出同样的消息,我开始万分的悲伤。
我的这位恩人蔡玉珠,我一直在找她,但就是找不到她。好不容易打听到了她,传来的却是她离世的噩耗。今年,她应该年龄不会很大。她也许还不一定知道,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时曾经受到过她的恩泽。这位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在陕北大地上叱咤风云的人民公社女书记,怎么会在这样美好幸福的时代,过早地撒手人寰呢?我不知道她在离开公社书记的岗位后去向何方?但是我永远记得她,她是一个好人,她是我人生旅途中第一次遇到的铁面无情、关爱百姓的好“父母官”。
1974年12月,当时我只有十四虚岁,是延川县马家河公社中学的初中毕业生。当时的升学政策是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上高中,学校领导给公社党委的意见是暂不推荐我上学。理由很简单,我虽然学习比较好,但是家里太穷,连吃饭都很困难,哪里还有钱再供孩子上学?他们害怕把我推荐上去,一旦穷得上不起学,就把这个名额浪费了,还不如直接推荐别的孩子上呢。我父亲是读过书的人,他知道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对此他心里愤愤不平,就独自跑到公社找领导理论此事。时任马家河公社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的蔡玉珠同志,正巧接待了我的父亲。父亲将事情原委告诉她后,她当即拿出学校提交上来的学生成绩册核查,发现我的毕业成绩在全年级前十名之内,年龄尚小,她当即就打电话叫来学校领导处理此事。学校领导说明了不推荐的理由后,我父亲马上表态:“就是砸锅卖铁,我也要把儿子供出来上大学。”这句话戳中了问题的要害,也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于是蔡玉珠书记直接推荐我上了高中。
一时间,蔡书记主持公道、实事求是、关心和解决老百姓疾苦、注重教育事业、雷厉风行的工作风格在当地传为佳话。而父亲在蔡书记身边表态的那句话,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时刻敲响警钟,激励了我一辈子。我在30岁时,终于圆了大学梦,最后回到工作岗位,下乡镇当领导,变成了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回忆起恩人蔡玉珠,我又想起过去那些艰难困苦的岁月,想起当年北京知青在陕北发生的无数可歌可泣鲜为人知的故事。受北京知青影响改变一生志向、受北京知青帮助改变一生轨迹的陕北青年,何止是我一人,又何止一类。有时我常在想,如果没有当年那批北京知青,给我们贫穷落后的陕北人民带来先进文明的理念和文化思想,说不定我们陕北的贫困落后还不知道要向后延续多少年呢?换句话说,几千名北京知青上山下乡,就劳动本身的意义或力量而言,对陕北这块土地的贡献是有限的,但是他们却像火种一样,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和文明,把当代社会先进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把社会主义建设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经验,有意无意地带到陕北来,播种到陕北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带动陕北人民战天斗地,让当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当代陕北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历史意义和社会力量是非常巨大的,更是无法估量的。这种先进与落后,文明与愚昧,创新与守旧,科学与无知,思想和理念直接碰撞后产生的火花,像烙印一样深深刻在彼此双方几代人的身上,产生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力量。由此,我觉得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史无前例的伟大壮举,也是推动滚滚向前历史车轮的强大动力,他们的伟大贡献早已写进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史册。我有幸经历这段历史,更感恩这段历史。
今天,借以此文,献给那些曾经从北京来到过我们陕北的人,并且沉痛哀悼那些曾经为了这片土地献出宝贵生命的北京知青,包括我的恩人蔡玉珠。同时,寄托我对她的哀思,祝她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