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5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14日
红枣之乡追赶超越 跑出发展“延川速度”
    ●苹果大丰收
    ●红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支柱产业
  “延川好,宝地不多得。黄河长流入大海,山花烂漫遍全国,人才辈辈多。”曾在延川插队的史铁生在《忆江南·赠<山花>》中这样形容人杰地灵的延川。  
  蜿蜒曲折的黄河流经延川境内68公里,形成了5道鬼斧神工的完美弧线,雄浑的自然风光孕育出独特的黄土风情,滋养着这片厚重的黄土地和朴实勤劳的人民,生生不息、笃行实干。这里,不仅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更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中国红枣之乡、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  
  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川全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魄力,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在追赶超越的赛道上跑出了“延川速度”。十年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0%,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9.0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5.1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1%和9.1%。
  这十年,延川县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锚定目标、实干笃行,夯实了追赶超越的产业基础,一批增动能、促转型的大项目好项目建成投产,“4+X”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文旅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这十年,延川县始终把打好“三大攻坚战”作为第一使命,迎难而上、以干克难,谱写了全面小康路上的新篇章。全县7224户2213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高质量脱贫,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够格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成为延川的靓丽名片。
  这十年,延川始终把宜居宜业作为第一目标,善谋善为,善作善战,绘就了焕然一新的城乡面貌。全县综合承载能力持续提升,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县城,城乡路网四通八达,交通优势日益凸显,163个村全部建成生态宜居村,城乡面貌大为改观。  
  这十年,延川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追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交出了厚重温暖的民生答卷。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建成连接多家三甲医院的远程会诊系统,县域内就诊率提升到90%以上。
  十年成就催人奋进,十年画卷多姿多彩。非凡十年,亦是18万枣乡儿女夙兴夜寐、攻坚拔寨的十年。迈入新阶段,奋进新征程,延川县将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紧围绕“产业提质、文教振兴、项目支撑、城乡融合”发展思路和“一县三区”发展目标,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扬优势,奋力擘画延川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产业富民 夯实乡村振兴的底子
  立秋过后,黄河畔的青枣陆续上市了,枣林里到处都是打青枣的声响,回荡着枣农们丰收的喜悦。
  红枣是延川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清道光年间就有“百里成林、成装贩运”之说,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红枣之乡”。生长在黄河西岸的延川红枣以个大、肉厚、核小、皮薄、含糖量高而著称,是上好的营养补品和馈赠佳品。目前,延川县有红枣挂果面积20万亩,红枣品种达到60余种。
  乾坤湾镇碾畔村村民郭海燕是延川红枣种植大户,从扩大种植面积、优化品种再到发展深加工,她见证了近年来延川红枣的发展历程。
  “刚开始,我自己种了几十亩地的红枣,后来通过政府支持和自己努力,种植面积增大了,现在我管理着几千亩的枣园。”郭海燕回忆,她最先种的延川红枣以木桥枣和团枣为主,现在的品种已经发展到狗头枣、骏枣、蛤蟆枣等。2014年,她开始做红枣酒,大大提高了红枣的效益,增加了枣农的收益。“延川是一个红枣之乡。我想把我们枣农带动起来发家致富,让咱们延川的红枣品牌叫得更响。”郭海燕说。
  除了红枣,近年来,延川苹果作为“后起之秀”,发展劲头十足。“十年前,我没技术,苹果管理主要靠自己琢磨,想怎么间伐就怎么间伐,以前结的果子有的大、有的小,价格也不行。这几年,在政府和包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始学技术。今年我们开现场会,光培训就大概有20多次,果农家家户户都有‘土专家’。”杨家圪坮镇孙家塬村党支部书记梁志贤告诉记者,去年村里人均纯收入1.68万元左右,今年苹果长势喜人,人均纯收入预计可以达2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群众不断提升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离不开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延川县枣果菜畜四大产业稳步发展,“4+X”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全县精细化管理苹果22.69万亩、红枣3万亩,“延川红枣”荣获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品牌;发展日光温室大棚8085座、拱棚4834座;累计出栏生猪47.2万头、牛5.71万头。2021年,延川县实现农业增加值13.14亿元,增长6.1%。
  交通助民 打通追赶超越的动脉
  都震是延川县的红枣销售商户,做红枣生意20多年了。“以前跟现在比,差别很大。十年以前,我到农村都要骑三轮车,一天只能跑一两个村子,由于很多村子是土路,遇上个下雨、下雪天就进不了村了。现在交通好了,村村都通上了硬化路,我一天可以跑不少村子。”走村串乡的这些年,都震对延川交通的发展深有感触。
  “沿黄公路所辐射的地区,正好是红枣的主产区。沿黄公路开通以后,一天就可以跑完3个乡镇,真的很方便。”都震说。2015年,延安至延川高速公路通车,与包茂高速相接,打通了延川县农产品远销省内外的高速动脉。都震借机在延安也开了两个店,搭乘交通的“顺风车”,他的生意“小版图”越做越大。
  地处黄河沿岸,延川不仅有雄浑壮观的自然风光,也有沟壑纵横的现实窘境。曾几何时,“行路难、出路少”一度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延川县先后建成了县城过境线、文高路等交通干道,沿黄公路穿境而过,延延高速、子姚高速、榆商高速相继通车,交通区位优势日益显著。
  基础建设日趋完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是近年来延川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生动注解。
  每天清晨,马英都会坚持绕着延川城区晨跑锻炼,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着惬意的小城生活。在她看来,近年来延川最明显的变化是生态好了、环境美了。“绿化覆盖面越来越多,城市街道越来越整洁干净,跑步也比较舒服。我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酷跑团,共同感受这座小城的变化。”马英说。
  如今,县城南关、河东、北新街3个农贸市场和人生广场、李郃广场、上杨家湾大桥、张家湾跨河大桥等一批市政工程建成投用,综合承载能力持续提升;村村通上了动力电、家家喝上了放心水、户户住上了安全房;8个村入选国家级传统古村落、12个村入选省级传统古村落、163个村全部建成生态宜居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健康惠民 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长期以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攻坚路上最难攻克的一道难关。根据延川县2015年调查数据显示,延川县因病致贫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的比重达到了53.1%。
  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近年来,延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生保障,持续加大对卫生健康工作的投入,全县卫生健康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覆盖县镇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医改制度日趋完善,健康延川全面推进,健康扶贫成效显著,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医疗服务质量快速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2017年,延川县为全县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相关设备,并由县医院成立全科医生团队,构建远程医疗平台,组建“流动医院”。“流动医院”以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以流动救护医疗设备为载体,以全科医师团队流动到村为核心,实现了“医生动、设备动、车辆动、医院动;群众家门口看病”的“四动一不动”县镇村医疗一体化管理模式。
  自该项目启动以来,延川县“流动医院”已累计进村入户服务群众25万余人次、一般诊疗8万余人次、村卫生室集中收治9120人次,为农村常住人口提供了安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随后,延川县又开通了“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患者住院后不交钱,先看病,最后出院的时候经过医保结算,差多少交多少,且在办理出院时一个窗口就可办完所有出院及报销手续,极大地缩短了办理流程,方便了群众就医。
  “我看病可以报销,现在报销比例也高了,基本达到了90%。同时,药价也平稳了,没有像以前那样药品价格过高的现象了。”居民马登山说,县医院原来是两三层的小楼,人跑上跑下很不方便,后来盖了12层高楼,各项条件和设施都比以前好多了。
  延川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高志勇介绍,医院由原来的4个临床科室,变成了现在的9个临床科室,购置了CT、CR、CB、彩超、核磁等大型医疗设备,并实现了中心制氧、供氧,诊疗技术得到了很大提升。另外,通过引进来、送出去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医疗技术人才,现在有高级人才72人,聘请省内知名中医专家长期坐诊,通过传帮带培养了本院中医人才,解决基层缺乏名中医的困难。
  本版稿件由记者李江峰 贺秋平 刘钢 杨亮 采写 延川融媒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