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18日
抹不掉的插队记忆
曹南燕
  延安,一直是我向往的革命圣地,“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就是我孩童时的记忆。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去延安黄陵插队落户,则是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1969年2月5日,在我刚满17周岁生日的第三天,就和同学们一起在众人的欢送下,从北京火车站登上了北去的列车。
  火车只能到达铜川,我们又从铜川乘军用卡车前往黄陵县侯庄公社。桥沟大队徐保队长和大队团支部书记刘怀义赶着驴车,已在公社等候我们多时。我们27名同学被分在桥沟大队插队,大家把所有的行李放在驴车上,徒步跟在驴车后面前往大队。记得当时我还是队长,到大队后,我们又被分配到大队的4个小队中,我被分配在由4个男生、3个女生组成的二小队。男生住窑洞,女生住厦子(屋檐一边倒的土坯房子)。窑洞略宽敞,吃饭的灶台就设在里面。一进厦子的门,有一条窄窄的过道,进去是土炕。就这样,我们安了家落了户。
  从北京大城市来到边远的小山村,知青们面临着新的挑战——不会拉风箱做饭,也不会在井里打水。农事耕地,做饭睡炕,一切的一切都那样陌生。但是,老乡们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关心和帮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就掌握了生活生产的技能。
  当时,我不会生火,烟熏得鼻涕眼泪直往下掉。房东大娘手把手地教我怎么引柴、添柴、拉风箱。我们3个女生住在厦子里,不会烧炕,老队长亲自做示范,悉心嘱咐我们柴不能多放。但是我们等了半天,炕也烧不热,又自行添了一些柴。结果后半夜,炕热得发烫,3个女生围着被子蹲在炕上熬了一宿。真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第一次种地的经历令我难忘。我用锄头刨地,手上一串一串的血泡就出来了。老队长告诉我,锄头要抓紧,无论是扬起还是放下,手都不能滑。我按照老队长教我的方法再去刨地,手不出血泡,只出茧子了。
  村里年长的老队长、大娘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娃,年轻的队长把我们当成自家兄弟姐妹。刚到村里时,有些男生淘气,经常打架斗殴,弄得女同学们都很害怕。团支部书记刘怀义了解到此事后立即和大队请示,组织了年轻的党员和团员徐保、寇书生、陈广银等人,为知青们轮流守夜站岗,保证知青的安全。直到男生们懂事儿了稳定了,才撤岗。年轻党员团员的辛苦,让知青们记在心上。
  知青们不会生活,不知道怎么过日子,国家分配了粮食,知青先把细粮吃完了,粗粮不会做。又是刘怀义书记给每个知青户派一位村里的妇女同志,帮助知青们把粗粮细做,手把手地教知青们做饭,直到知青们掌握了粗粮细做的本领。这种贴心的关怀,深深地感动了大家。
  刚到村里,知青们没有菜吃,每天都是盐泼辣子(把辣椒面和盐用凉水混在一起),舀一勺放在小米粥里调调就吃。学校的寇雪楼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就想办法,自己花钱弄了很多菜,腌了一大缸咸菜,送给知青们吃,知青们吃完了咸菜,就又到她那里去取。她热情地说:“你们要是爱吃,我还继续给你们想办法腌菜。”她的话温暖着知青的心。
  我到了陕西之后就水土不服,被蚊虫叮咬后,身上到处都是包,有的甚至有核桃那么大。每周都要翻过两座山到县医院去治疗处理,还要注射一大管氯化钙。有时回来得晚,徐保队长就会一直在村口等着我。每当天黑的时候,远远看见那晃来晃去的手电光,我的心里就特别踏实。
  西北的汉子有敞亮的嗓子也有敞亮的心胸,他们善良且包容。桥沟一队的民兵队长陈广银结婚,送亲的队伍敲锣打鼓,好不热闹,知青们都去祝贺。现场,不知哪个男生说了一句,“看那驴,一拍它屁股,就会跑得特快!”说时迟那时快,不知哪位同学一个箭步上去,冲着陈广银媳妇儿骑的小驴屁股一阵拍打,小驴瞬时飞奔。小媳妇坐在驴上惊慌失措。山路颠簸,若是摔下来,那该是多么危险啊!此事一出,我们都觉得闯了大祸。作为知青队长的我代表犯错的男生向广银队长道了歉,但是广银队长一句抱怨的话都没说,“有啥嘛,那就是热闹嘛,那是高兴嘛。”这句话,打消了我们的内疚,老乡们的那份包容也深深印在了知青的心里。
  当年的桥沟学校,是村上最有文化的地方。学校里近百名学生分成5个年级,有3个老师。唯一的女教师是学校的校长,这里白天是孩子们学习上课的地方,晚上就是知青们交流学习的乐园。这里也是知青们对外的一个窗口,那些迟到的报纸、过期的杂志、知青的家信,邮递员都会择时送到学校里来。
  学校里住着的知心大姐,是她解开了知青们的一个个心结,是她让欢声笑语荡漾在校园,她就是寇雪楼老师。她长得非常大气,个子不高,身材匀称,热情、奔放、善良、有爱心、有文化。晚上,我们经常去找寇老师聊天谈心。生活中的烦心事、麻烦事,特别是想家的时候,都会去说一说、谈一谈。寇老师诗书满腹,总是热情地开导我们。经常能见到女同学哭着进入寇老师的办公室,笑着出来。在和寇老师的接触中,我们感受到了陕北人的朴实无华。她向我们传递着延安精神,她鼓励知青说:“你们长大了成熟了,要把自己锻炼得更坚强。”她夸奖知青们把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偏远的小山村,她称赞知青是文明的使者。寇老师的谆谆教诲,不但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延安精神的伟大,也增强了我们扎根农村的信心。
  让我永远不能忘记的,是当年房东大娘给我做的3个小白馍馍。那天,我发烧没能上工,房东大娘得知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一捧白面做成了3个小白馍馍。当时我一个人躺在厦子里,隔老远就听见她四五岁的小儿子虎元哭喊着要吃白馍。我起身循声望去,看到大娘左手高高地端着白馍,右手不住地打着虎元的手。大娘不顾孩子的叫喊,径直走到我的炕边儿说:“吃一口白馍吧,还热着呢。”我顿时热泪盈眶。那个时候正是青黄不接,麸子面馍都吃不上,家家喝的都是稀汤,大娘家的这点白面,那就是黄金啊!看着孩子的眼泪,听着孩子的哭声,我怎么能咽得下去?我流着泪说:“大娘,这个白馍我不能吃,你给孩子留着。”大娘执意让我吃下,我只好答应大娘一定吃一个,剩下的留给虎元。我就着眼泪咽下了那个小白馍,这是我一生中吃得最心酸的馍,也是最香甜、最好吃、最感动的馍。50多年过去了,这一幕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那是延安老乡对知青的一片真情厚意,那是房东大娘最真挚朴实的爱。
  在延安黄陵插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我早已把这里当作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更是我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革命老区的人民给了我有生以来最初的震撼和最深刻的教育。我是延安的知青,能做黄陵侯庄的娃,是我一生的荣幸和骄傲。
  时间流逝,距离我们在黄陵插队已经过去50多年了,可知青们永远不能忘怀那段岁月。当年在艰苦的环境下,革命老区的人民给予了知青无微不至的关怀。感谢黄陵的父老乡亲们,他们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不但养育了知青,更把知青们锻炼得无比坚强,使之在今后的人生中遇到再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能够勇敢地面对,永远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