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11日
丹心耿耿托朝阳
——记甘泉县关工委副主任乔建军
  记者 叶四青
  “夕阳无限好,孰言近黄昏。”这是乔建军写在工作笔记扉页上的一句话。
  乔建军从县级领导岗位上退休的10余年间,一直从事关工委工作,以对青少年满腔热忱的关怀,无言地诠释着大爱精神。
  内引外联,架起爱心助学桥
  2004年8月的一天,还是甘泉县人大副主任的乔建军到石门乡考察工作。当他来到地处北沟深处的大庄河行政村时,看见几个孩子提着筐笼向外走。“今天不是星期天,孩子们咋……”他惊讶地拦住孩子们问“怎么不上学”,当得知孩子们已辍学时,他脸上的表情一下子变了,一丝痛楚袭上心头。他迈着有点发沉的双腿走进一个院子,主人把他迎进窑里,忽然门外进来一个小青年,“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叔叔帮帮我,我要上学。”孩子哭着对他说。主人介绍说:“这是邻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可是因为……”他明白了,上前扶起这个孩子,滚滚热泪从眼眶里涌了出来。
  从大庄河回来,一路上他一句话不说,心情十分沉重。第二天,他径直来到县关工委,表示要到县关工委当“编外”辅导员,从此成为县关工委唯一一位在职的县级领导。
  加入县关工委队伍后,他一心想借助关工委这个平台,为青少年办实事、办好事。他3次自费上北京同北京知青座谈,在他们的帮助下,认识了一位在中国从事慈善事业的美国朋友郭子文,几番往来之后,达成了一项对甘泉农村学生实施资助的意向,架起了一座横跨大洋的爱心桥梁,引来了美国“中国农村教育基金会”的爱心捐助,分别对石门教学区、劳山教学区在校学生实施资助。
  这项善款每年8万元,截至2014年,已延续11年,善款总额88万元,帮助数百个农村家庭解决了经济困难,受助大、中、小学生3000余人次。2013年,他还通过北京知青牵线,从中华慈善总会引进一项美国LDS慈善会援建的农村饮水项目,投资20万元,于2014年9月建成了石门中学安全用水工程,解决了石门中学、小学、幼儿园和驻乡单位及附近村庄的近2000人的饮用水困难问题。
   身体力行,推进青少年德育教育
  2008年11月,乔建军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主动要求到县关工委工作。担任县关工委副主任后,他多次深入各中小学校,听取学校的工作汇报,并同师生们座谈交流,对中小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认为中小学校的德育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养成有着重要作用,容不得丝毫马虎,他便主动参加各个学校的研讨会、主题班(队)会,认真思考和探讨加强改进德育教育的相关问题。
  在平时积累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改以往枯燥的宣讲为活跃的班队活动的建议,由教师和辅导员结合学生实际,自编或者选择小品、快板书、歌舞等艺术节目,指导学生排练和演出,把延安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活动中,让广大青少年在演出和观看演出的活动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这个建议启发了各学校德育教育思路,纷纷进行尝试,收到了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好效果。特别是在申报红军小学及红军小学的建设中,多次深入学校指导建设工作。
  另外,他受邀担任县5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积极参加和指导学校的主题班队会活动。利用县域内红色教育资源,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三爱”要求,撰写宣讲材料,亲自到学校为师生作辅导报告。
  为做好青少年传统教育和红色教育,他先后深入全县各个学校进行调研摸底工作,针对调研情况,指导各学校、社区开展创建活动,以创“五好”为平台,把关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工作落在实处。他还积极动员志愿者服务队和企事业单位人员投身于帮扶工作,共帮扶留守儿童158人,帮扶留守老人26人。
  如今,为落实“红色基因教育基地”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他又对全县各学校进行走访调研,并听取学生代表、学生家长和社区群众及各校关工委的建议和意见,共同探讨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举措和新办法。他对工作的执着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