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一部分人喜欢早上锻炼,另一部分人则喜欢傍晚锻炼,那么从科学方面来看,晨练和晚练哪个效果更好?世界卫生组织曾报告指出,科学运动对人体健康有着显著的良好影响:降低全因死亡风险;减少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Ⅱ型糖尿病的发生;减少超重和肥胖、乳腺癌/结直肠癌等癌症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减少抑郁症、强迫症和孤独感的发生,改善心理健康等。
那么什么时间运动的效果最好?日常运动中有哪些认知误区?如何科学运动?
运动时间
2022年1月发表在《细胞代谢》杂志上的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科研团队通过小鼠实验发现,不同时间运动会对组织代谢产生不同影响。
清晨运动有助于血糖平稳。清晨运动主要通过糖代谢途径供能,肝糖原储备较为丰富,不易出现血糖的大幅波动,可能更加适合糖代谢障碍的人群,如糖尿病和低血糖患者。值得注意的是,太阳升起前摸黑锻炼,光线不明,气温也比较低,在这样的环境中锻炼容易摔倒或受凉,体质较弱的人可能诱发感冒、心绞痛、心肌梗死或是脑卒中(中风)等疾病。因此,晨练应在太阳初升后,并注意保暖。晨练的时间应该控制在20~30分钟左右最佳,多注意进行一些协调性和柔韧性的运动,像慢走、做操等。
傍晚运动能够燃烧脂肪。傍晚运动更多地调动了脂肪分解,可能对减脂人群更为合适。但傍晚运动时蛋白质分解也更为剧烈,需要注意及时补充蛋白类营养素。需要注意的是,饭后立刻下楼“消食”很伤身,晚上锻炼最好在晚餐结束半小时后再开始,以免影响消化吸收。饭后半小时体内血糖开始上升,此时可进行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饭后1小时可进行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等;饭后1.5~2小时可进行常规的大强度体育锻炼。
什么时候运动最好不可一概而论,每个人要结合自身情况来看。
运动误区
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但是有些人由于对运动性质、自身生理阶段及安全锻炼缺乏了解,或对运动存在错误认识,以至于长期坚持错误的运动习惯,很难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甚至造成身体其他方面的损伤。
误区一,只有出汗才有效。人体的汗腺有活跃和保守型两种,汗液的分泌与遗传有很大关系。因此,出汗与否不是衡量运动是否有效的标准。
误区二,强度越大,效果越好。研究表明,体内脂肪的减少取决于锻炼时间的长短,而不是锻炼的强度。锻炼开始时,首先消耗的是体内的葡萄糖,之后才开始消耗脂肪。
剧烈运动往往无法保证体力能坚持到消耗脂肪的阶段,因而脂肪消耗不多,达不到减肥的目的。缓慢平稳而持久的有氧运动,才能消耗更多热量,达到减肥的目的。
误区三,运动口渴,猛喝水或忍着不喝。感觉特别口渴时,就说明身体已经处于缺水状态了。即使在运动过程中也可以适当补水,以防体力不支。喝水应小口缓咽,每次不宜太多,而且水不要太凉。在运动前、运动期间和运动后都要注意补水。
误区四,运动加速膝关节退化。随着年龄增长,膝关节会产生退行性变化,这是自然现象,但因此完全停止运动是错误的。人不运动容易患骨质疏松症,肌肉萎缩,身体也会缺乏敏捷性和协调性,体能下降。根据自身膝关节健康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即可。
膝关节有病变的人应尽量减少负重、长距离行走和长时间站立,不要练习跑跳、深蹲等;最好选择对膝关节没有损伤的运动,如游泳、骑车、散步、垫上动作等。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目前,很多人对于科学运动了解还比较少,建议根据年龄段来划分适合的运动效能。
5~17岁年龄段人群,不需要设置运动上限,该怎么动怎么动;18~50岁年龄段人群,基本上保证每周不少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即可,如慢跑、半场篮球等;50~64岁年龄段人群,主要处于运动的维系期,如对膝盖、腰部等伤病的预防和保护;65岁以上人群,运动千万不能逞强不服老,这时候保护性地选择运动方式是最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