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1日
我的感动与自豪
  二十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再来延安,并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重温党在延安的十三年峥嵘岁月,让老区人民备受鼓舞。其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延安中学,与延中师生亲切交谈,这更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延安精神的热情和奋发学习的动力。
  延安中学——我的母校,是在延安精神的照耀、指引下,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精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一所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陕西省重点中学,曾经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很多优秀学子。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延安中学,让全体师生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怀,坚定了我们的奋斗信念,更加明确了我们奋斗的方向,立志把为祖国强盛奉献我们的青春力量变成我们心中坚定的理想。我们作为高三学生,曾听闻习近平总书记亲切询问“高三学生在哪?”,同学们为之感动落泪,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让我们如沐春风,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让我们铭记在心,为之奋斗不止。
  作为延中的学生,我们对圣地延安这片革命热土有着真挚情感。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从宝塔山下,我们一路走来。远望,杨家岭的红旗高高飘扬;近听,七大会堂里掌声雷动,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再向北,我们就来到了枣园。枣园的灯火催人奋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铭记在心。在延安,这里的一山一川,总能勾起人们对那段峥嵘岁月的回忆与想象;转过一个街角,总能看到矗立的纪念碑,铭刻着发生在这里的革命故事,记录着无数革命者的奋斗历程;拂过延河堤岸的风,带来的是大生产昂扬的劳动号角,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激越歌声。
  在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延安之行重要讲话班级学习会上,我们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的脚步,深刻体悟七大会议的历史意义,“窑洞对”中的人民监督政府,与党的自我革命的辩证关系,了解“三个务必”的思想起源与内涵。在学习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如“十个没有”中“摩擦饭”是什么含义,“延安作风”与“西安作风”的含义是什么。在老师详细准确地解答后,同学们理解了这些内容,让我们感慨延安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常读常新,总给予我们精神力量与正确思想,省察自我,明确前进方向。
  再次走进校史馆,我们对学校的发展有了更深的体悟与思考,惊叹于建校之初,学校的发展与党在延安十三年的经历有许多重合之处。我们边走边看,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文物,一段段阐释老照片、旧物件的文字,把我们带入八十年前延中学子一面学习、一面战斗的生动场景,感受到他们昂扬饱满的精神和肩负救国之任的使命情怀。废弹壳做的钢笔,露天的教室,简易的课桌,阻挡不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在战火中成长,淬炼了顽强的意志。在他们之中走出无数栋梁之材,如我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等等。参观结束后,有同学说:“我们的国家仍面临诸多困境、难题,我们也应学习当时延中学子艰苦奋斗、努力学习的精神品质,将我们的职业选择与国家需要紧密相连,为实现强国之梦作出贡献。”我们一致认同他的观点,我们的目标愈明确,脚下的力量更坚定,相信自己再经历一年的认真学习,必能迈入理想的大学,学习我们理想的专业。
  走在干净的校园里,坐在整洁的教室内,我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流淌在血脉中的延安精神与爱国情怀,勃发出催人奋进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向前向好发展。鹰隼试翼,意气风发,我们笃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再大的困难,也将在坚定不移的目标、切实有效的行动计划和厚实渊博的学识下一一破解。在实现强国梦的澎湃春潮里,勇立潮头,与无数奔腾的海浪,共同抵达理想之岸。 (延安中学高三4班 常培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