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4日
田畴沃野尽“丰”景
——走好具有延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记者 刘小艳 李欢
  立冬,万物收藏,养蓄待发。
  在吴起县马湾村,靠着种大棚,57岁的马有恩给儿子成了家,建了新房子,还买了汽车……
  “一座棚一年能种2茬到3茬,两座棚一年收入10多万元。”马有恩高兴地说,真是赶上了好政策,现在的日子过得比瓜还甜。
  在宜川县庙塬村,苹果种植大户张培刚迎来了苹果大丰收,他的67亩果园套袋30万个,共卖了60万元。“我的苹果又大又红,一个苹果有半斤多呢。”张培刚自豪地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沟村考察时指出,现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实现,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老乡们过上了好日子,但还要继续努力往前走,让生活越来越美好。
  田畴沃野尽“丰”景,乡村气象换新颜。一个个田间乡村里的小故事,汇聚成乡村振兴的大文章,书写在陕北大地上。
   农业,成了越来越有奔头的产业
  乡村全面振兴,最基础、最关键的是产业振兴。
  延川县永坪镇聂家坪村,村民李世平夫妻俩正在自家的草莓大棚里忙碌,他们一会儿填填土,一会儿又顺手摘去草莓苗上多余的茎叶。
  李世平说,他种大棚十几年了,以前大棚棚低,机械化也不完备,干活比较辛苦。现在有了政府给补助的自动卷帘机、放风机、电动车等设施,按动按钮,就能启动整个大棚的滴灌系统和放风系统,不仅活轻松了许多,一年下来收入八九万元不成问题。
  李世平所在的聂家坪村,已累计发展温室大棚170座、拱棚112座,人均年收入达到1.6万余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棚栽示范村。
  今年,安塞区化子坪镇张岔村的梯田谷子种植基地,600多亩谷子喜获丰收。种植户胡炳文说,年初,他就和延安峁圪垯土特产品有限公司签订了销售协议,谷子一收就能“变现”。
  “依着当初签订的协议,这些谷子现在一斤能卖3元,照目前的收获情况看,一亩地轻轻松松就能收入2000多元。”胡炳文开心地说。
  延安峁圪垯土特产品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南世杰说:“现在农民种粮设施设备好,种植技术更加科学高效,我们在春播的时候就与他们签订销售协议,给农民大面积种粮实实在在地壮了胆、吃了定心丸。”
  “一切准备就绪,出发……”在洛川县老庙镇陕西王掌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院内,21辆苹果冷链车排着队整装待发,450吨洛川苹果将运往全国各大市场。
  陕西王掌柜是一家集农产品种植、收购、储藏、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企业通过已建立的线下销售渠道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订单式农业,分商超供应、市场批发、电商平台和外贸出口等四大板块,日平均发货量达400吨到600吨。公司总经理王超说:“2022年至2023年,我们预计销售洛川苹果15万吨左右,呈现出双倍增长速度。”
  安塞区南沟村是一个苹果专业村。近年来,通过“三变”改革,该村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山地苹果,目前共有苹果面积3160亩,人均3亩,户均10亩,其中矮化密植园1060亩,挂果面积300亩。
  数据显示,目前延安苹果面积331.7万亩,产量400.5万吨,鲜果产值219.1亿元。202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58元,其中果业收入占到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专业县、镇、村90%以上的收入来自苹果。苹果总产值占农业产值的60%。全市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9688.6元。洛川县农民人均果业收入达到1.59万元。
  在延安,干部群众扎根土地,发展产业,致富兴村,农业正在成为越来越有奔头的产业。
   农民,成了越来越有吸引力的职业
  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兴农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14年大学毕业后,在吴起县“土生土长”的张新返乡创业,成立吴起利民养殖有限公司。为进一步拓宽产品销售渠道,2015年,他的公司注册了网站,先后开设淘宝、天猫、拼多多、苏宁易购等15家网店商铺,主要销售羊肉、驴肉等生鲜肉品。产品上架后好评如潮,当年销售总额达到165万元,肉品销售单价比吴起当地高出35%左右。
  2017年,吴起县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张新发展的信心更足了。他不仅要干,还想把这项事业干大,随即成立了吴起鲜景农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开始同农民进行订单合作,当年推广种植南瓜3000亩,销售额达800余万元。
  2019年,在乡村振兴项目的支持下,张新在榆树沟村流转土地220亩,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发展集农业观光、科普教育、采摘体验为一体的绿色农业区。张新介绍说:“在科技园里,我们每年都会尝试培育一些新产品、新品种,先进行小范围的试种示范,如果产量效益好,再向农户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2021年,张新公司合作的南瓜产业种植范围遍布吴起县8镇1街道,面积达8000余亩,带动农户2135户,销售额近2000万元。今年,他的公司已收获南瓜2000余吨,占全县的60%左右。
  近年来,他不断扩大规模,南瓜种植面积和销售额成倍增长。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间,张新也从一名“新农人”,成为了带领百姓致富的“兴农人”。
  1990年出生的王国志是个“棚二代”。“随着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环境的持续改善,越来越多像我这样的人回到了农村,从父辈手中接过种‘大棚’的接力棒,用勤劳、智慧和科技手段种‘大棚’,当起新型农民。”王国志说。
  走出校园后,王国志一直在外打工谋生,不仅收入不稳定,还顾不上家里。而他的“棚一代”父亲、西洼界村大棚种植“老手”王占祥,却把种“大棚”的事业越干越顺手,收入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美。
  2021年,王国志回村。一家人拿出全部积蓄,在西洼界村投资120多万元,流转土地80余亩,建起17座新型日光温室大棚,集中精力发展大棚种植产业。
  “有这么好的政策扶持,我一定得把种大棚这份事业干好了,把‘棚二代’这个身份守牢了。”王国志从打工仔变成了大棚蔬果种植大户。作为职业农民,他谋划得更加长远,决心在黄土地上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绿色创业之路。
  农村,成了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告别贫困后,带着新时代的梦想,乡村田野里满是幸福“拔节”生长的声音。
  走进富县直罗镇胡家坡村,远处的稻田刚刚喜获丰收,一条柏油路穿村而过,一户户人家红瓦红墙独门独院,路边停着一辆辆小汽车。饭后,村民们聚集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休闲娱乐,欢声笑语不时传来。
  村民陈爱梅感慨地说:“现在的生活环境特别好,大家都是独门独院,门外种满了花花草草,干净整洁,村里修了柏油路,出门不沾一点泥,每年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住在这样的地方真幸福。”
  2018年以来,直罗镇依托胡家坡为核心区的南川大面积高标准水田、优美秀丽自然风光和原始特色的村庄民居,探索打造集现代农业、旅游休闲、田园民居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目前,胡家坡村已完成稻田养鸭(鱼、蟹)、荷花池和稻草人、风车、景观台等建设,建成莲藕种植、休闲垂钓、民宿农家乐等,还修建了中心广场、停车场、旅游公厕,进行村内给排水设施改造提升、污水无害化处理等,村内房前屋后进行了绿化、美化,不断提升村容村貌。同时,村里还举办插秧节、丰收节、溜冰节、半程马拉松赛等文体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明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在延川县延水关镇中塬村,这里的村民不仅口袋鼓起来了,幸福感也在不断提升。中塬村每年会开展小蒜节、陕北大秧歌、“果王”大比拼、重阳尊老爱老等一系列村民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活动,从而凝心聚力,引领村风文明。
  中塬村党支部书记高立首说:“我们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村民之间更加团结,达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同时,我们想通过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发现中塬、了解中塬、热爱中塬,把我们村发展成文化旅游村,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近日,中塬村新建的金秋幸福院正式开业,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餐饮与住宿,让农村老人也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群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不断提升。
  眼下,在延安的乡村,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村民的生活过得越来越红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信心越来越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沟村考察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延安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利荣说,我们将在高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基础上,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全力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让全市乡村更美、百姓更富,奋力开创一条延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