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25日
延伸产业链,让“延安小米”更闪亮
记者 任琦 通讯员 闫婷
  谷子作为延安的传统粮食作物,也是优势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品资所曾对全国不同产地的谷子品种进行了测试,全国12个蛋白质含量在16%以上的品种,延安就有5个。其中,延安小米以色泽金黄,颗粒浑圆,晶莹明亮,粘糯芳香,油脂丰富,久贮不变的优势,被列为中国四大小米之一。
  近年来,我市立足延安小杂粮的品质优势和文化底蕴优势,以谷子为重点,采取市场引领生产、后端倒逼前端的方式,加强规划引导密切组织链、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创新链、建立专业园区拉长加工链、推动品牌创建延伸价值链,推进规模种植、订单生产、合作联营、品牌营销和融合发展,打造高端精品、功能食品,带动小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
  红色记忆,延安小米有根有魂有营养
  “吃着陕北的小米,陕北红军创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这是当年毛主席对延安小米的深刻记忆。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延安人民以小米为主粮的杂粮供养中央领导和革命队伍。谷子又称粟,去壳后称小米,在陕北约有7000年的种植历史,有“千糜万谷”之说。小米的抗旱能力超群,它既耐干旱、贫瘠,又不怕酸碱,延安地处黄土高原,属半干旱山区,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等条件很好地满足了小米的生长周期和有效环境所需。而延安小米蛋白质含量高达13%,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并且富含多种维生素,特别是富含人体既不能合成亦不可缺少的赖氨酸和蛋氨酸。
  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同志率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有的领导同志从安全考虑,劝毛泽东离开延安东渡黄河,暂住山西。毛主席深情地说:“长征后,我党像小孩子生了一场大病一样,是陕北的小米,延河的水滋养我们恢复了元气……陕北问题不解决,我决不过黄河……”1973年6月9日,周恩来总理陪同越南党政代表团参观访问了延安。午餐时,他端起米汤喝了口说:“真香啊。”并满怀深情地说:“延安的小米好啊,是延安的小米哺育了我们,哺育了革命。”
  延安小米见证了大生产运动、见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小米加步枪”等共同浇筑了延安小米的红色基因。贺敬之享誉华夏大地的《回延安》,“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让一捧小米成为无数人心底永远的眷恋。
   多措并举,打造延安小米的闪亮招牌
  如今的延安小米不仅是一个优质农产品的概念,更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品牌价值。回顾曾经的延安小米,品牌较混乱、加工门槛低,而且多以原粮和粗加工产品形式出售。如何将小米优势转化为品牌市场优势,成了小米产业发展图景上必须迎接的挑战。
  2012年,我市成功注册“延安小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商标,2013年、2015年、2017年“延安小米”先后三次入选农业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品牌估值达到6.56亿元。与此同时,我市还把“延安小米”列为全市集中打造的四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品牌之一,利用延安红色文化优势,将“延安小米”产业与红色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
  “我第一次来延安,也是第一次喝本地的小米粥,稠乎乎、金灿灿的,确实好喝。”来自安康的游客吕龙强连连称赞,“饭店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还可以在粥中搭配豆类、红枣、南瓜、桂圆等各类食材,既增加营养又增加口感,回去时想给家人也带一些,让他们也品尝一下。”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2008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依托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设立了延安谷子综合试验站;2012年,市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建立以谷子为主的小杂粮研发中心。选育谷子优良品种,示范推广谷子新品种及垄沟种植、配方施肥、机械化精量播种、化学除草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总结探索集成化栽培技术模式并推广应用,辐射带动全市谷子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据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鼓励和支持企业、合作社兴办小米加工企业,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实行订单生产,积极开拓市场,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谷子产业化经营水平、市场化开发水平和整体效益。目前,延安市已发展小米加工企业35家,年加工能力8000多吨。
  安塞区化子坪镇张岔村种植户胡炳文,去年种植的600多亩谷子喜获丰收。“去年年初,我就和延安峁圪垯土特产品有限公司签订了销售协议,一公斤是6块钱,一亩地可以收入2000多元。”胡炳文说。延安峁圪垯土特产品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南世杰说:“过去因为销售渠道不畅通等问题,许多农户不敢大面积种植,现在如果有农户没有销售渠道,我们会以高出市场价的15%全部回收。”南世杰表示,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有效保证了粮食标准化生产。据悉,2022年,全市杂粮种植面积43万亩,大多分布在北部县区,其中吴起、志丹两县达到20多万亩。
  擘画蓝图,推动延安小米高质量发展
  几千年来,在陕北这片土地上,一碗碗平凡朴实的小米粥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陕北人民。时至今日,小米依然是当地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原料,见证了陕北黄土饮食文化的变迁,也见证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
  如今在延安,谷子成熟后,人们不再用传统的连枷打谷、石磨碾谷去皮的办法,多数企业开启了谷子的精深加工,小米原料综合利用率也再创新高。对于做特色农产品的企业而言,更是实现了“老面孔”新升级,小米锅巴、小米酥、小米糕等20余种休闲食品广受市民和游客欢迎,“延安小米”的营养价值在不断得到普及,连带着附加值也在大幅度提升。
  近年来,我市按照《延安小米标准综合体》有关规程,进一步规范了延安小米原料生产、品质鉴定和品牌授权。联合产业体系和重点企业举办多种形式的延安小杂粮产业发展大会、论坛,多领域、多层面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搭建“延安小米”线上专馆,通过推介、直播、产销对接、联盟互动等方式,努力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市场销售网络体系。支持企业在巩固已有市场的基础上,借助旅游资源、电商平台和销售平台,拓展国内外高端市场。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郭安军表示,将进一步挖掘“延安小米”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优势,讲好以“延安小米”为主的杂粮故事,将“延安小米”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将“延安小米”与老区振兴深度融合,融出发展,融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