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团记者与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村民交流现在的新生活 记者 贺秋平 郭子仪
宝塔山下春潮涌动,沃野田畴焕发新机。
2月22日至23日,国家乡村振兴局组织中央媒体采访团以“弘扬延安精神,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来我市开展集中采访活动。其间,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等多家媒体组成的采访团,深入我市安塞区、宝塔区、宜川县等县区基层一线,探寻我市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效。
2月22日,采访团一行首先走进了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站在南沟村生态示范园里,已经驻村12年的张光红向记者讲述起了南沟村的“蝶变”之路。
“曾经的南沟村有‘三难’:出行难、娶媳妇难、村干部干事难。后来,在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一系列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全村按照‘支部引领、企业带动、合作经营、群众参与’思路,通过‘三变’改革,将生态建设、现代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全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4653元增长到2022年的19500元。”张光红介绍说。
近年来,南沟村由偏远贫困村变成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并先后被授予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大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陕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园等诸多荣誉称号,为陕北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南沟模式”。
“这次来延安采访,感受最深的就是延安市委、市政府在乡村产业定位方面非常精准,打造产业发展经济都是围绕红色旅游来做的,直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新京报》记者王颖说。这是王颖第三次来延安,一路上尽收眼底的乡村振兴、城市建设、红色旅游各方面发展变化,都让他欣喜不已。
这个时节的陕北大地,春风里还有丝丝寒意。在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兀里红谣民宿,已经有游客陆续入住,感受陕北窑洞的独特魅力,体验浓郁的民俗文化,很是热闹。
2月23日,采访团一行走进赵家岸村兀里红谣民宿,纷纷感慨在小小的村落里,竟然藏着如此精致而又质朴的窑洞民宿集群。
“民宿项目是如何做起来的”“打造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村民现在的生活怎么样”……就记者们关心关注的问题,河庄坪镇旅游专干申健一一详细介绍情况。
2018年,赵家岸村招商引进了“兀里红谣”民宿项目,将全村300孔闲置土窑洞全面改造,并建成文旅服务中心、非遗文化长廊、团建拓展基地等,树立了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优秀典范。“目前,通过租赁窑洞、就近务工、旅游采摘等,村民的收入以乡村旅游为主,202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万元。”申健说。
在该村温室大棚里,绿油油的樱桃幼果长势喜人,棚内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53岁的李旺美是这座大棚的“棚主”,她向记者们讲述如今的新生活:“以前我们种些蔬菜,由于缺乏技术,收益并不高。3年前,我们把大棚租赁出去后收租赁费,农忙时在大棚务工,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
“此次来延安采访,感受最深的就是党建引领、党员模范带头的作用非常强,产业发展方面联农带农效果明显,在优势资源的挖掘上也是比较充分的。”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记者李雷感叹道。
党员带头模范的生动故事,也在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发生着。近年来,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在党支部书记张延刚的带领下,创新推行“支部+”模式,整合力量,集中攻坚,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村庄美的新路子。
“30年前,辛户村和其他村一样,群众日子穷苦,徘徊于温饱线。如今,我们建起了千亩高标准示范果园,连续多年农民人均收入超过4万元,村里建起了新式民居、幸福院,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张延刚向记者介绍道。
“全村集体经济收入怎么样?”面对采访团关心的问题,张延刚列举起村里近年来发展的产业。“我们先后建起了果袋厂、果筐厂、食用菌业以及粉条厂,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20万元。”张延刚的一席话,让记者们纷纷感慨:“好的产业才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走进辛户村慈善幸福院,83岁的王爱雪老人热情地邀请记者们到家里坐坐,这是她在幸福院生活的第7个年头。“以前住的是土窑洞,路不好走,住进幸福院后生活好多了。”王爱雪老人乐呵呵地说。
在丹州街道王湾行政村脱贫户宋云平的家中,记者们与老宋夫妇话起了家常。“以前生活怎么样”“搬迁后收入靠什么”“大棚受灾害影响严重吗”……面对记者的询问,宋云平和妻子倪春红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这里是川道,受小气候影响只能种些玉米,收入很少。后来种起了大棚瓜果蔬菜,现在一年收入有六七万元,设施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小,日子越过越好了。”3年前,宋云平还买了辆小轿车,现在出行、送货都更加方便了。
两天时间,记者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聊,以深入群众的镜头和贴近基层的笔触,捕捉一个个发生在我市广袤乡村里的鲜活故事,以一篇篇“接地气”“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全方位、多角度讲述着我市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与生动实践。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这次跟随采访团,走访了南沟村的苹果种植基地、赵家岸村的窑洞民宿、辛户村的幸福院等,目之所及,都是依托前沿科技和机制创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生动实践。我会尽力用笔尖记录这些故事,传承和弘扬好延安精神。”《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徐清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