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首个全球听力报告指出,全球有超过15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听力健康的重要性贯穿生命的全周期。早期的听力筛查和干预、耳病预防和管理以及有效的听力康复等可以实现高质量的耳部和听力保健。
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导致听力下降的疾病包括中耳炎、突发性耳聋、老年性耳聋,当然还有小儿的先天性聋以及噪声性聋。
那么,老年性聋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采访了北京专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延安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学术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王宇。
什么是老年性聋?
王宇说,老年性聋是指因听觉系统老化而引起的耳聋,或者指在老年人中出现的、而非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耳聋。人体随着年龄的老化,会出现神经细胞减少、神经递质和神经活性物质异常,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减慢,细胞代谢障碍、酶活性下降、组织变性等,通畅出现记忆力衰退、头发变白、牙齿脱落、肌肉萎缩、血管硬化等衰老的表现。
听觉系统的衰老和集体的衰老一样,因听觉系统衰老而引起的功能障碍即是老年性聋。遗传因素在听觉器官的衰老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约40%~50%的老年性聋与遗传有关,老年性聋的发病年龄和进展速度很大程度上也与遗传因素有关。
除了组织细胞的自然衰老过程之外,老年性聋还与过去受到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关,如噪声的损害、血管病变、耳部感染、接触耳毒性药物或者化学试剂等。
老年性聋有哪些表现?
一是听力下降:不明原因的双耳感音神经性聋,起病隐匿,进行性加重,但进展速度通常很缓慢。一般双耳同时出现,也可两耳先后起病,或者一侧轻另一侧重,听力损失大多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言语识别能力明显降低。开始时症状仅出现与特殊的环境中,如当许多人同时谈话,或者参加大型会议时,常感听话困难。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者,常常对如鸟鸣、电话铃声、门铃声等高频声响极不敏感。
病情逐渐发展后,对一般交谈也感到困难。
二是耳鸣:多数人均有一定程度的耳鸣,开始为间断性,仅出现在夜晚安静的环境下,后逐渐加重,可呈持续性。耳鸣多为高调声如蝉鸣、哨声、鸟鸣等,有些为多种声音的混合,有些患者诉耳鸣呈搏动性,与脉搏跳动一致,可能与合并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有关。
三是眩晕:老年性聋患者还可以出现眩晕的症状,可能与前庭系统老化或椎-基底动脉的老年性病变有关。由于听力下降,社交能力差,老年性聋患者的精神状态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孤独感明显,甚至出现压抑、反应迟钝等精神变化。
老年性聋可以预防吗?
王宇说,预防衰老是困扰医学界多年的难题,至今仍无良方能够有效地预防耳朵的衰老,但是以下方法或许可以延缓听觉系统的衰老过程。如:1.注意饮食卫生,减少脂类食物的摄入,戒除烟酒嗜好,控制血脂、血压、血糖,积极防治心血管相关疾病;2.避免接触噪声,如长期在大音量状态听耳机等;3.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4.注意劳逸结合,保持情志舒畅;5.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和锻炼。
老年性聋应该如何治疗?
王宇说,由于衰老是一种自然规律,目前的医学技术尚无方法可以逆转这一过程,已知的药物对本病均无确切的治疗效果。但是,可以尝试通过使用扩血管、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药物等来改善耳鸣和保护内耳微循环。对于改善听力的需求,建议早期佩戴适合的助听器。
目前认为,老年人的言语识别能力差可能与听觉中枢功能障碍以及老年患者的认知能力下降有关,故早期佩戴助听器可以尽早保护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言语识别功能。在老年性聋的早期,处于轻中度或中重度听力下降时,验配助听器可以很好地补偿患者的听力损失,能够满足其日常交流的需要。但是,当疾病进一步发展出现重度或极重度聋时,常规助听器便不能够很好地补偿其听力损失,并且容易出现啸叫、失真等情况。这时应考虑植入式助听装置,如人工耳蜗植入,其与常规助听器的区别在于不仅仅是声音的放大,而是通过绕过外耳道和中耳传音结构,直接刺激耳蜗毛细胞,从而使声音信号传入听觉中枢来提高患者的听力。
人工耳蜗植入对于重度、极重度耳聋的患者和伴有严重的耳鸣影响休息及情绪的耳聋患者,能够很好改善其听力水平和生活质量。此外,老年患者的家人在与其交谈时,应该避免大声喊叫,言语尽量缓慢而清晰,必要时借助于面部表情或手势,以帮助老人了解语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