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07日
读书小感
王海兰

  我喜欢读书是从少年开始的,但是真正明白和体会到这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中的深刻含义,却是成年以后。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最困难的时期,直到上小学了才知道,世界上有一种奇妙的东西叫文字和数字。跟着老师学写字、学算术,是一件多么美好而神奇的事情。我自幼是个好奇心极强的人,自从上学以后就喜欢上了书和书中的知识,学习的劲头用如饥似渴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那个时候物资紧缺,书本更是稀缺,能得到一本书便会非常高兴。记得那时候,每当老师发了新书,我都会用旧年画、牛皮纸、旧报纸等把它们精心包装起来,就连书皮的四个角也要用反复折叠的纸包起来,以便耐用。一学期下来,别的同学的书都快撕扯完了,而我的书却能保持完好。这一点,使我常常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
  喜欢读书,但书本有限。每学期的两本书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对知识的渴求,于是我把眼光投向了别处。连环画、小人书、故事书、报纸杂志,甚至一些难啃的小说和古书,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翻阅了。虽然看不懂,甚至里边有好多字都不认识,但是丝毫不影响我对书的热爱。没书可看的时候,我就去看别的,如糖纸、包装盒、对联等等,逮住什么看什么。只要上面有文字,我都要拿起来端详半天。那时候,每逢过年,我特别喜欢看每家每户门上贴着的对联。每走在一家门口,我总要盯着这家的对联看上半天。直到现在,还特别喜欢欣赏和研究一些楹联匾额上的文字。
  成年以后,由于一直生活在农村,生活条件有限,我仍然没有摆脱身边没书可读的窘境。但是年少时养成的爱书习惯一直伴随着我。我还是会见书必看,见文必读。由于阅读量不够大、不够广泛,因此,我对知识的积累也不够全面、不够深刻和系统,以至于后来提笔写作时总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
  庆幸的是,随着改革开放,我身边的各类书籍刊物也多了起来,但读书的热情却被生活的窘迫削减了很多。面对大量信息来源,我对读书产生了焦虑症。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注意力不够集中,读过的东西像手中的沙子一样,记不住、留不下。有时候拿起一本书,却无法静下心来好好读,心中好生无奈。直到人生已过半百、生活归于平静时,才想起我也曾是个有梦想有追求的人。读书可以使人开阔眼界、明白事理,可以使人睿智。许多时候,自己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已成过眼烟云,不复存在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它们在你的气质里,在你的谈吐中,在你的胸襟里。当然,也会显露在你的生活中。于是,我又开始了读书,并励志要多读书,要以书为伴,要活到老读到老。
  人生短短几十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读自己喜欢的书,不浪费大好年华,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