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16日
真实,就是力量
——《穿越烽火》观后感
  高安侠
  多年前,我在鲁迅文学院学习,在一次战争题材的作品讨论会上,一位同学提到当年日寇侵华,敌人飞机对重庆和武汉都进行过大轰炸,唯独没有轰炸过延安。这话题隐含着一个对于历史的判断:重庆、武汉等国统区大城市是抗日大本营,而延安不是。
  我站起身反驳他:“1938年,延安也遭受过敌机轰炸。”
  “哪里有史料可以佐证?”他问我。
  我一时无语。因为关于这段历史,都是听老辈人讲述的,口口相传,我没有见到过书面资料。再加上近年来延安发展迅速,几十年前的旧痕迹早就被时光涤荡得干干净净了……
  这件事一直搁在心里,直到观看了纪录电影《穿越烽火》。
  这是一部近年来少见的、含金量颇高的电影纪录片。该片以寻找八十多年前一部散轶的影片《延安与八路军》为线索,串联起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的诸多珍贵影像资料,丰富翔实的原始镜头再现了真实的延安,并将曾经在延安发生的历史事件一一呈现。
  在那些未曾剪辑处理过的原视频素材里,我们看到了日寇大轰炸下的延安,蝗虫一样飞过天空的敌机,残垣断壁的旧城墙,塌毁破损的窑洞……这些细节真实地再现了历史,比语言更有力,更难忘。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该片中不少资料是第一次面世,这都是在浩如烟海、散发着尘土气息的馆藏中千淘万漉所得。
  这部纪录片高度还原、生动再现了《黄河大合唱》的诞生过程,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我这样的音乐爱好者而言,不论是合唱部分的和声处理还是钢琴独奏都是超越于语言之上的情感体验。我能够深深领会到音符里那种奔腾的激情,以及其中对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挚爱之情的表达。冼星海从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作曲家逐渐成长为一个毅然加入抗日救亡运动、专心写救亡歌曲的人民音乐家,其思想的嬗变,折射出延安时期党的文艺路线对艺术家潜移默化的影响。直到今天,“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仍然是一个谈论不休的主题。我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冼星海的思想变化对今天的艺术家也具有一种现实启迪。
  近年来,纪录片深受人们欢迎。究其原因,真实是第一要素。本部影片用大量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党的领导人真实感人的画面,特别是毛泽东主席为过黄河奔赴抗日前线的八路军战士作报告的影像。他衣装敝旧,面容清瘦,但是领袖那非凡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令人过目难忘。特别是党的七大,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24年来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召开的代表大会,周恩来、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一在镜头前出现,这些理想主义者的面容便从此定格,永不老去。作为一名受众,无缘目睹领袖风采,只能怀着崇敬之心观看,其珍贵意义不言而喻。
  打捞淹没于烟尘中的历史碎片谈何容易,更何况是影像资料。延安时期,影像视频更是稀缺,这需要一种“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精神,上下求索,八方寻觅。所幸在剧组的努力下,那些往事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虽然寻找还在继续,但在这个过程里的新发现已经足以令人惊喜,因为呈现于我们眼前的都是真实的历史。而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因为真实,历史不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历史研究很容易囿于高大上的纯学术套路,从而丢失普通读者,失去根植于民间的生命活力。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就会乘虚而入,误导大众。《穿越烽火》既有学术价值,又有鲜活丰富的细节,恰好弥补了这个缺憾。
  一部不到九十分钟的影片,令人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所有的历史,都曾经是当下;而所有的当下,终究也会成为历史。《穿越烽火》以延安为原点,触角延伸至当年延安的政治、军事、生活、艺术各个方面,以电影人的视角,反映了从延安十三年到东北解放乃至百万雄师下江南、一举夺取全中国的胜利。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值得爱历史、爱思考的人们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