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16日
从延安出发
李苡扬
  文艺是相通的,是经得起时间和空间考验的。电影也是。
  任何文艺作品的呈现都是被赋于使命的,特别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一部被找寻了85年的文艺作品,一部承载了真实记录中国抗战重要使命的电影底片,在异国他乡遗失的时间越久,越能唤醒无数中国人的集体牵挂和惦念。而这份牵挂,终于在2023年6月28日,通过纪录电影《穿越烽火》呈现给了全国观众。
  《穿越烽火》正是一部新旧结合、古今对话的“影中影”。该片讲述了电影《延安与八路军》的拍摄、洗印、遗失到追溯和找寻的故事。围绕着袁牧之、吴印咸、冼星海这三位爱国青年,讲述了他们与电影《延安与八路军》之间的故事,以及他们一生的艺术信仰和追求。
  故事要从1938年的秋天说起。爱国电影人袁牧之、吴印咸奔赴延安,在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支持下,成立了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也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延安电影团。同年10月1日,他们在黄帝陵拍下了电影《延安与八路军》的第一个镜头。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电影,片名是周恩来亲自定的。由袁牧之编导,吴印咸摄影,冼星海作曲。早在1938年的春天,在袁牧之提出想通过最真实有力的纪录片宣传抗日时,周恩来特地在南京八路军办事处接待了他。所以,“从延安出发”,在那个特殊时期就为人民电影种下了希望的火种。
  从延安出发,是对人民电影信仰的追寻。为历史和时代留存底片,是《延安与八路军》的重要使命,也是袁牧之拍摄这部电影的初心所在。影片为了真实记录八路军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和生活,延安电影团从延安出发,奔赴华北,在枪林弹雨中实地拍摄。有战斗就会有流血牺牲,仅仅华北抗日前线就牺牲过20多名战地摄影记者。此外,让人揪心的还有电影拍摄器械的严重不足,只有2台电影摄影机、3台照相机和一些胶片及洗印药品。可就是在这种条件下,1940年春,《延安与八路军》就拍摄完毕,剧组返回延安。此时距离毛泽东主席为他们去前线拍摄践行仅仅过去一年多的时间。
  战争的炮火越猛烈,延安电影团成员加快完成电影的意愿就越强烈。他们就在几孔土窑洞里,晚上点煤油灯,白天巧用太阳光反射辅助完成了电影的字幕、动画、印制影片、印相放大照片等重要工作。但延安并不具备电影后期制作的条件,中央决定派袁牧之与冼星海带着胶片前往苏联进行电影的后期制作。就在剪辑和配音工作将要收尾时,苏德战争爆发,《延安与八路军》底片在撤退过程中不幸遗失。哪怕后来冼星海在异国病逝,袁牧之滞留海外,历经坎坷,他们始终都没有放弃对底片的找寻。《穿越烽火》复刻和还原了这些重要时刻,把他们对人民电影的热爱和赤诚都真实地展现给观众。
  从延安出发,是爱国青年从个人抱负到家国情怀的无声洗礼。因为受到袁牧之的盛情邀请,所以吴印咸答应来延安拍摄影片,但有前提——在延安要享受100多大洋的专家待遇,拍摄任务一结束他就离开。后来他不光留了下来,还主动提出只领5元边币的干部津贴。因为在延安,他接触和拍摄了国际友人白求恩,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变。在白求恩的影响下,他除了电影理想,从此还有了革命理想。此后,通过电影和摄影,他完成了自己的革命和战斗。《穿越烽火》通过细节的处理再现了吴印咸拍摄白求恩的片段,也让我们在吴印咸身上感知到了从进步艺术家到党的革命战士的变化,从他和他们穿越烽火的孤勇中,我们真切体会到他们忠实记录历史的理想信念和保家卫国的情怀。
  从延安出发,是延安精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穿越烽火》回望的不单单是《延安与八路军》电影本身,更是追溯革命历史、为时代发声。这其中有一条不可眼见、却真实存在的“暗线”,就是延安精神。延安时期培育起来的延安精神,不仅仅是中国革命饱经风霜、筚路蓝缕的“成功密码”,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价值体系。有了这条“暗线”,2022年10月1日,《穿越烽火》剧组再到黄帝陵,重拍84年前的第一个镜头,就有了更多意义。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从电影中找寻电影,为我们展示了硝烟四起时八路军不畏生死英勇战斗的精神风貌,为我们传递了烽火年代爱国青年“天下人心归延安”的理想信念,为我们讲好延安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生动蓝本。当然,也为我们继续找寻下去,还原一部最原始、最纯粹的《延安与八路军》坚定了更多信心。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也将在延安电影团成立85周年之际闪烁光芒。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延安发端的人民电影已成参天大树。回望历史,我们对作为第一部人民电影的《延安与八路军》的牵挂和惦念不会终止。期待有一天,它能重见天日并回到祖国回到延安。对此,我们依然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