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25日
药物性光敏怎么办?
记者 宋伟 刘晶
  随着夏日高温酷暑到来,光照变强,如果服用某些药物外出,可能会引起药物性光敏反应,出现皮肤刺痛、红肿、瘙痒等症状。
  究竟什么是药物性光敏反应,可能诱发光敏反应的药物有哪些,又该如何防治呢?我们采访了延大附院临床药师、陕西省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与评价培训讲师王莉。
  什么是药物性光敏反应
  王莉说,药物诱导的光敏反应是指由药物与光的共同作用而引起的皮肤疾病的发展。也就是首先服用了某些药物,然后暴露于阳光下,当化学物质发生光活化时,可能会出现一种或多种皮肤表现,如刺痛感、红肿、发热、瘙痒、小水泡、疱疹等,类似于日晒斑或日光性皮炎。开始时主要分布局限于暴露在阳光下的身体部位,包括面部、颈部V区、手背和前臂。然而,当反应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时,它们可能会扩展到有衣物覆盖的区域。一般情况下发生在接触药物和光照后的24~72小时,少数患者可发生在数日后。
   可诱发光敏反应的药物有哪些?
  王莉说,可引起光敏反应的药物,常见的有:喹诺酮类的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四环素类的四环素、多西环素;磺胺类的磺胺嘧啶、复方磺胺甲恶唑;非甾体抗炎类的萘普生、酮洛芬等;抗真菌药物灰黄霉素、特比萘芬、伏立康唑等;利尿药物呋塞米、氢氯噻嗪、氨苯蝶啶等;降压药物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福辛普利钠、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复方卡托普利、复方降压片、珍菊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等;其他的:胺碘酮、氯丙嗪、奎宁、奎尼丁、氯喹、羟氯喹、补骨脂素、口服避孕药、维A酸等。
   如何预防
  王莉说,有光敏反应史或者日光性皮炎的患者要慎用光敏性药物;在使用光敏性药物期间及停药后5日内,应该避免阳光暴晒;使用光敏性药物期间,外出应特别注意皮肤防护,尤其是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且尽量避免食用一些含有感光物质的蔬菜,如芹菜、香菜、油菜、茄子、菜花等。
  需要长期在阳光下工作的患者,应该告知医生,尽量选择非光敏性药物;若没有可替代药物,也可以考虑继续服药,但是必须尽可能避免暴晒,且做好皮肤防护,如穿长衣、长裤,戴遮阳帽、打伞、涂抹防晒霜。
  一旦出现暴露部位的皮肤损伤症状,而且近期有服用可诱发光敏反应的药物,应立即就医,就诊时最好随身携带近期服用药物,以便医生诊治。
  如何治疗
  王莉说,目前的治疗方式有下面三种:
  一是皮肤处理。若皮肤只是轻微发红,不用着急,一般会自行消退,也可以用冷藏后的湿毛巾冷敷、芦荟胶、保湿霜局部涂抹来缓解烧灼感、瘙痒感等;若已出现皮肤红肿热痛不适,请尽快给予冷湿敷,可用生理盐水、硼酸溶液等,注意冷敷不是冰敷,不可使用冷冻后的冰袋,否则会刺激皮肤;若有水疱时,可用纱布覆盖以防治感染,避免自行扎破水疱,否则会增加感染的风险;若水疱破裂时,使用温和的水或生理盐水清洗,要保持创面清洁。
  二是局部药物治疗。可在皮肤烧灼感、瘙痒感处涂抹炉甘石洗剂或2.5%的吲哚美辛溶液,来缓解不适症状;皮肤受损处,若有明显的红肿热痛时,可以涂抹糖皮质激素外用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涂抹来缓解;晒伤严重时,也可在医生处方下,使用外用表皮生长因子涂抹,以促进受损皮肤修复,减轻炎症反应。
  注意:炉甘石洗剂、2.5%的吲哚美辛溶液、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外用药物不可用于皮肤溃烂处。
  三是全身药物治疗。刺痒感严重的患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马来酸氯苯那敏等;严重的患者可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但需注意的是口服糖皮质激素需在医生处方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有解热镇痛的作用,可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注意:口服抗组胺药物时(如马来酸氯苯那敏、氯雷他定),不得从事驾驶机、车、船或从事高空作业等,若必须使用时,建议睡前服用以减少嗜睡的不良反应;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禁用于消化性溃疡患者;外用糖皮质激素时注意涂抹部位避光,口服糖皮质激素时不宜长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