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14日
把小木耳做成大产业
记者乔建虎通讯员 贾寰
  产业兴则乡村兴。今年以来,延长县围绕“三个年”活动,立足区位优势,紧贴群众需求,谋划高质量的产业项目,完成了延长县木耳生产基地建设,并投产使用。
  走进延长县木耳生产基地,一座座披着黑色外衣的大棚整齐排列,显得格外抢眼。基地位于该县黑家堡镇糜草洼村,这里交通便利,土壤和光照等条件优越,共有63座木耳大棚,目前,已投放菌棒110余万根,生产黑木耳和白玉耳。
  说起木耳基地的建立,延长县可谓是下了一番功夫。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以及农业部门、乡镇负责人先后多次赴甘肃省庆阳市黑木耳菌种选育基地进行考察学习,就木耳生产环境、生产规模、生产技术、设施配备、运用模式、销售渠道等进行沟通交流,最终引进了木耳养殖龙头企业庆阳晶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延长县与庆阳晶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为期3年的招商引资框架合作协议,注册成立延长县晶晶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生产经营主体。同时,该县在有效衔接资金中列支300万元,作为黑家堡镇6个村的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注入延长县晶晶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用于支持该企业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
  “每个村集体50万元,每年分红不少于2万元,这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又一途径。”黑家堡镇党委书记杨宏贤说。
  产业谋划最终是要让群众受益。黑家堡镇地处川道地区,延河穿镇而过,交通便利,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为木耳生产、加工、运输等提供便利。“我们镇产业主要以苹果和大棚为主,村民种植大棚已经有了一定经验,这是我们的优势,引进木耳产业就是想让现有产业结构更加饱满。”杨宏贤说。
  木耳基地在这里建立也为周边村民带来了“福音”。在大棚内,记者见到了在这里临时务工的村民常焕,她在这里临时务工,一个月能挣4000元,还不影响照顾家里。“我还要学习木耳种植技术,慢慢掌握一技之长,以后当个技术员。”常焕说。
  木耳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日常管理和采摘全部靠手工完成。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基地常设务工岗位30个,月工资4000元,一年可提供临时务工岗位不少于1200人次,岗位优先考虑周边村民,极大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木耳产值非常可观,一年可投放2期。”延长县蔬菜中心副主任祁雄介绍,除去菌棒的制作、材料、运费、管护等成本,黑木耳单棒利润为0.8元,白玉耳为1.7元。目前按一期投放4万棒黑木耳、72万棒白玉耳计算,总产值约为340万元,净利润约为125万元。
  产业兴,农民富。下一步,延长县将围绕现代循环农业体系,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立足当前木耳产业发展现状,在培育技术上下功夫,积极宣传引导,吸引更多农户加入进来,把这块“蛋糕”做大,进一步让群众在产业链上实现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