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加深,不少儿童青少年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医院精神科、心理科就诊,并接受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对于药物治疗,很多患儿及家长有各种担心。那么如何看待青少年情绪问题的药物治疗?
一、药物治疗是一种辅助手段
当精神科医生提出有必要进行药物治疗时,向儿童青少年及家长传达的重要信息是:孩子(当事人)已经饱受心理问题带来的痛苦,接受药物治疗是为了帮助孩子改善症状、缓解痛苦,提升生活质量。
家长要帮助孩子,配合监护服药,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复诊,经常监测血药浓度、肝肾功能等生理指标,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与使用时间。
二、吃药就会变得与众不同吗
一些家长和孩子害怕吃药,是因为担心吃药会变得与众不同——这代表他们“很奇怪”或“精神不正常”。我们非常理解这种担心,所以在诊疗过程中,医生会以尊重的态度询问:“你是否了解药物对孩子的影响?”这个问题就是为了了解大家对药物治疗的担心,并加以澄清。
有些家长在看到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和治疗周期较长时,就会担心“会不会存在药物依赖”“会不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等。而孩子们对此并不担心,他们更渴望通过药物治疗较快地改善症状,帮助自己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这也提示我们,父母的态度对儿童青少年的药物治疗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任何一种治疗,都是获益与风险并存的,并不存在百分之百获益而没有风险的治疗。是否接纳药物治疗,需要权衡考虑药物治疗是否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获益。
通过以上问题,医生和家长共同了解了为什么要帮助孩子服药,孩子服药可以给孩子和家庭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家长分别可以做些什么。这些具体的回答,能够帮助家长克服对药物治疗的担忧,同时可以在药物治疗中帮助家长发挥积极作用。
当医生与家长达成一致后,开启药物治疗的最后一环,就是与孩子讨论服药问题。我们常常会忽略孩子作为当事人的知情权和认同权,但经验告诉我们,当孩子充分认可药物治疗,并对此有心理准备后,药物治疗会开展得更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