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8版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8日
对照过去认不出你革命圣地展新姿
    ● 10月16日,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支树平(中)在市政协副主席雷兴平(左一)、市老促会会长杨霄(右二)等陪同下,在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调研苹果产业发展情况
  延安是中国革命老区,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把最后一个孩子送上战场,把最后一碗米送给军队,把最后一件衣裳盖在担架上,是延安人民在战争年代,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的真实写照。解放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延安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支持延安发展经济。1949年10月26日,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毛主席给延安人民复电,要求迅速恢复战争创伤,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1952年中央代表团慰问延安,毛主席又亲笔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1973年敬爱的周总理回延安,当得知延安人民至今吃不饱饭,有的还在吃糠,总理痛心地落泪,随即号召全国人民支援延安,支援延安发展五小工业,并在北京中南海专门召开会议,听取延安工作汇报,提出让延安3年变面貌5年粮食翻一番,解决老区人民吃饭问题。随后专门成立了陕北建委,每年支持5000万元老区建设资金。到后来,给延安最大的扶持政策是允许地方开采石油,提出“旧井垫底,贷款起步,以油养油,滚动发展”的方针,扶持延安发展。从1999年起,支持延安退耕还林,中央兑付给退耕农户的资金高达140多亿元。延安人民用20年的时间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2011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亲自批示,延安治沟造地项目得到中央支持,总投资达到48亿元,治沟造地58.38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41.9万亩,新增耕地11.38万亩。2013年7月,延安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强降雨,受灾程度历史罕见。习近平总书记、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门作出批示,中省支持延安灾后重建资金近40亿元,帮助7.4万户受灾群众重建住房,迅速恢复交通、电力等设施,修复革命旧址等。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提出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近年来,延安革命旧址的维修保护、延安的城市居民下山、棚户区改造提升、延河流域综合治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延安的治沟造地和生态环境治理等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延安革命老区的巨变,无一不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以及全国人民关心支持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延安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整治山河,励精图治,使延安革命老区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小康,延安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老区面貌焕然一新,延安赶上了时代新步伐。
  ——经济实力稳步攀升。2022年,全市GDP达到2231.9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80.45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938元和15237元。人均GDP2015年已经超过了1万美元,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总体实现小康,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延长、延川、宜川3个国定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69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7.62万户20.5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底的3255元增加至2022年底的15237元,增长了4.6倍,延安市委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延安脱贫攻坚工作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生态环境建设硕果累累。延安累计实施退耕还林1077.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退耕还林前的33.7%增长到2020年的53.07%,入黄泥沙量由每年的2.58亿吨降为目前的0.31亿吨,降幅为88.4%,山川大地实现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目前,延安已形成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圣地延安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景更美。许多“老延安”再回延安,不由得发自内心地感慨: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延安境内形成了三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实现县县通高速、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硬化路;延安高速公路达1200公里,铁路运营线路达1000公里,每天途经延安的客车63对,南泥湾机场可通达23个省(市、区)的28个城市。黄河引水工程惠及城区50万人口。
  ——工业发展蒸蒸日上。延安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1907年在延长县打成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2022年延安市原油产量达到了1441.80万吨,原油加工量达到了967.19万吨,LNG168.75万吨,开采天然气88.16亿立方米,生产原煤5228.79万吨,建成火电装机472万千瓦,发电量108.56亿千瓦时,大唐热电联产、彩虹光伏玻璃等186个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延安也是新能源发展的高地,风电、光伏装机容量达到333万千瓦。
  ——农业产业异军突起。延安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种植面积331万亩,产量430万吨。延安苹果种植面积居全国地级市之首,苹果收入占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3%。延安苹果五次搭乘飞船飞上“天宫”。
  ——文化旅游产业百花齐放。多年来,延安以“两黄两圣”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创建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9个。境内现存445处革命旧址和大量珍贵文物、照片资料,是全国革命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城市,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黄帝陵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宝塔成为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陕北民歌、安塞腰鼓、农民画、大秧歌、信天游成为游客互动交流项目。近年来,打造出了金延安、延安红街、延安1938等景区,推出了《延安保育院》、《延安保卫战》、红秀《延安 延安》、《南泥湾》等节目。2019年来延游客高达7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400亿元。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全市动迁山体居民5.37万户20.4万人,棚户区改造11.3万套,改造老旧小区454个,革命旧址景区周边环境明显改善,县城和重点镇建设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城镇化率达到61.37%。延安市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信用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基本民生得到充分保障。与清华附中、北医三院等国内77所知名学校、医疗机构合作办学办医。693个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人居环境全部达到干净整洁实用基本要求,城乡特殊人群低保应保尽保。全市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努力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作出贡献。
  忆往昔,岁月峥嵘,看今朝,前程似锦。延安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