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3日
过去靠经验“抡镢头” 现在看数据“点按钮”
延安农民“慧”种地
  本报讯(记者 刘珺 牛敏 通讯员 马华权)“亩产1056.8公斤,创纪录了!”盯着数字,黄龙县崾崄乡鲁家塬村农民乔庆文无比激动。
  11月1日,延安市组织专家对黄龙县1280亩玉米增密度提单产核心区测收:亩产创纪录达1056.8公斤。良种、农艺、农机协同“慧”种,使延安首次出现千亩连片“吨粮田”。
  智慧科技改变了延安农业生产面貌,也改变了农民种植观念,农民扔下老镢头、玩起“新花样”,把乡村田野变成“智富”农场。
  伸、抓、摘……史帅旗遥控着“机器人”开进了黄陵县苏家险苹果示范园,6个机械手臂迅速“出击”,一气呵成。
  史帅旗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发团队成员,“机器人”是他们最新研制的苹果自动采摘机。
  “能快速识别苹果位置,握力小、抓得稳、摘得下、效率高。”史帅旗说,“每摘一个只需3.75秒,还可以夜间采摘,24小时工作。”
  一旁的果农李兴年乐不可支:“有了它,我们再不用受罪了,还省了一大笔工钱”。
  从“梯子+篮子”到“机器人+自动化”,黄陵县精心打造“五新”果园,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推行新模式、培育新主体、应用新装备,实现果园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
  “3、2、1,点火……”延安苹果连续“七飞冲天”,成为航天员太空出差必备水果。全市1500余亩“太空基因”苹果基地,年产量2000吨、产值2000万元。
  过去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看数据。点开手机“气象小哨兵”小程序,农民实时了解气象信息,分区域、分灾种、分时段防灾。
  “按照预警信息控制花期,成功避免受冻,苹果再获丰收。”安塞区新庄科村果农汪成虎说。
  延安农民“会”种地,还“慧”种地。从地下到树上,从主导产业到特色种植,5G、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崭露头角,遥感监控、北斗系统、物联网成为新农具。
  在富县张家湾镇川庄村,只需按下按钮,57岁的王锁就干完了活儿,“哪块田水浅、哪块田水多,一按就好。说关就关、说开就开,水位多少也显示呢。”
  “智慧稻田”用上了“物联网”,实现节水灌溉自动化,还有16项检测数据,让农民“一地多收”。
  “种地不再拼体力啦。”老王变身“新农人”,管好自己的10亩不说,还轻松代管50亩。
  此外,延安市还成立菌业科研基地,研发冬虫夏草、蛹虫草等24个食用菌品种,打造宜川产值10亿级支柱产业;推出“秋林掌田”及各类应用程序数字化平台,以数字赋能建设数字产业,打造数字乡村。
  延安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张东峰表示,延安市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集中打造苹果、畜牧业、设施农业、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全过程助力延链补链强链,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