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刘家沟村绿意葱茏 冬日的刘家沟村分外妖娆 清晨,声声鸡鸣唤醒了位于延川县城西北15公里处的贾家坪镇刘家沟村。氤氲雾气中,缕缕青烟“慵懒”地从山沟沟里“爬上来”,连绵的山脉在轻柔的阳光下“环抱着”一院院窑洞,金黄的玉米齐整整地塞满了整个架子。此时,勤快的老马早已将自家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放下扫帚吃罢饭,他便赶紧拾掇拾掇,来到村头“赶红火”。
“这人一老,就盼个热闹、红火,这几年,村里是一年一个样儿,一年比一年热闹。”村头的文化广场是老马跟村民们的“红火地儿”,大家一有空闲,都会不约而同围坐在一起,热火朝天地拉家常、看热闹。
“以前这里都是没人住的窑洞,没什么人气儿,现在通过流转到村集体,大变样了,还有不少外地游客来这里体验农村生活。”刘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师平生指着离广场不远的农家小院说。
临近中午,纷至沓来的游客让村头渐渐热闹了起来,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古朴的栅栏环绕着青石小路,游客们顺着小路欣喜地拍照打卡。推开小木门,是一排精致整洁的窑洞民宿,石砌的围墙在日头的照耀下,像陕北汉子一般充满热情,迎接着前来的客人。
“咯吱、咯吱”的声音从隔壁的院子里传了出来,循着声音走过去,只见是个油坊,匠人师傅正在里屋磨着麻油。“置身其中,就感觉像是回到了小时候。”游客刘红感慨道。
“我们坚持修旧如旧的改造原则,不找工队,直接找当地的石匠,他们最清楚我们陕北窑洞是啥样子,然后邀请村里有经验的老前辈对匠人进行统一培训指导。”贾家坪镇副镇长吴金凤介绍说。在村党支部书记、设计人员、非遗传承人和当地匠人的共同努力下,曾经荒败的村庄被修缮得焕然一新。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延川县遗存中,有许多独具陕北特色的传统村落,而刘家沟村便是其中之一。1969年,傅玉祥、安世儒等26名北京知青到刘家沟大队插队落户,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83年,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生》在刘家沟村取景拍摄,将这座传统村落搬上了银幕。这些深厚的文化资源,更加为刘家沟村传统院落奠定了保护利用的时代价值。2020年,刘家沟村被列入第三批陕西省传统村落名录。
那么,如何让“新”与“旧”在这片黄土地上碰撞,让保护与利用和谐共生,让传统村落展现新面貌、焕发新生机呢?延川县按照“整体保护、活化利用、以用促保、持续发展”的原则,形成“文化+旅游+体验”的发展思路。
“围绕休闲旅游的微旅游模式,我们探索出了符合周边人群休闲游,儿童户外拓展欢乐游,家庭野炊、老人乡愁记忆游,游客参与小剧目演出互动游和认领农民菜园体验游等个性化、多业态的新乡村旅游模式,同时积极打造影视基地和青少年研学基地。”延川县文产办主任董玉鑫说。
“人杰地灵延川县,出了名人说不完,才女诗人李娓娓,路遥提笔把人生写……”三弦一响,绑腿竹板一打,农家院落里迅速挤满了人,这就是陕北说书的魅力。
守护传统村落,不仅要留住根,还得守住魂。说书、道情、唢呐、小戏等民间特色文化演出,漏粉、酿酒、榨油、剪纸、纳鞋、编筐等传统工艺的加入,为来到刘家沟村的游客更增添了生动的文化民俗体验,使一个传统的小村庄变成了现如今的“网红地”。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也随之丰富起来,腰间的钱袋子更是充盈了许多。
文旅融合,铺就了刘家沟村谋求振兴的好路子。截至目前,刘家沟村通过流转集中和“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先后将修缮保护的87孔窑洞,建成农家乐3间、民宿5间、酒坊3间、现榨麻油坊3间、漏粉坊3间、非遗物品陈列馆6间,大力发展传统种植业体验、手工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202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00元,村集体收入32万元。
“刘家沟村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构建以创作为核心任务、以旅游观光体验为中心环节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充分激发农民干事创业活力。将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优秀的文化产业,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新路子。”延川县贾家坪镇党委书记马国勇说。
黄昏下,暮秋初冬的村子被“裹”成了金黄,夕阳的余晖像一支画笔,正在描绘着刘家沟村振兴路上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