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文优在车间查看鸡蛋品质 记者方大燕
杨文优是安塞区高桥镇贺坪村村民,10年前,他还是一个在外打工人,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10年后,他会成为高桥镇的养殖大户,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还成了一名受群众信任的人大代表。
回乡当“鸡倌”
“咕……咕……”走进安塞区高桥镇高桥村陕西大丰金色农牧有限公司标准化养殖基地,一排排标准化鸡笼干净整洁,成千上万的蛋鸡在自家“小别墅”里“引吭高歌”,热闹的鸡群鸣叫声此起彼伏。养殖架上都安装着全自动饲喂装置,工人们只需简单操作,便可轻松完成投喂工作。
在基地的鸡蛋分级包装车间,工人们则忙着分拣、打包鸡蛋,及时将“新鲜出炉”的鸡蛋送入市场。杨文优正在车间检查机器的运行情况和鸡蛋的质量。
“目前,基地存栏有30万只鸡左右,在产蛋鸡一天大概可产16万多枚蛋,一年预计收入350万元,鸡蛋主要销往延安周边,有稳定的客户群体和销售渠道。”杨文优笑着说。
之前,杨文优在外打工,2005年回乡帮助父母把鸡蛋销售到延安各县(市、区)。慢慢地,杨文优积累了一定的养殖经验和管理技术。于是,在2019年,他通过政府招商引资,依托安塞耀胜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帮扶就业的模式带领贫困户发展养鸡产业。为做大品牌,延伸产业链条,他注册成立陕西大丰金色农牧有限公司,形成了“公司+基地”的标准化养殖模式,保证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该基地建成后,杨文优全年奔波于全国各大兽药公司、科技院校及大型养殖基地考察学习,并高薪聘请养鸡技术人才。在保证技术指导的基础上,加强农产品的安全保障,对所有销售的鸡蛋进行系统性分级、杀菌消毒以及喷码包装,并对每枚鸡蛋表面用食用级油墨标注有“五福”商标、生产日期、蛋品名称及鸡舍代码等信息,确保了蛋品的安全。
如今的大丰金色农牧有限公司已成为延安市最大规模的蛋鸡养殖基地,为全市蛋鸡生产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该公司带领高桥镇130户脱贫户发展起了养鸡产业,使脱贫户有了长期稳定的产业,收入有了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扩大养殖规模,并加强技术投入,让鸡和蛋的品质得到提升,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把蛋鸡产业真正做成高桥镇村富民强的产业。”看着鸡舍里正在悠闲吃食的蛋鸡,杨文优脸上充满了希望。
履职尽责,聚焦群众关切
“现在发展乡村产业,不像过去就是种几亩地、养几头猪,更要通过不断延长乡村产业链,持续拓展乡村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把乡村产业做得更大更优更强,才能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杨文优说。
在持续发展壮大现代循环农业产业的过程中,杨文优始终想着如何把产业做得更大更优更强,从而推动乡村发展更有生机,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共同把生活过得越来越红火。而这,也成了杨文优的“心头事”。
“你们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你们觉得如果我们把种杂粮、栽果树、搞养殖循环起来好不好?”“发展产业当前还有什么顾虑?”……于是杨文优开启了他的调研走访。
“当前,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正在从发展产业向发展产品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只有融合发展,乡村产业才有未来,老乡们的生活才能蒸蒸日上,农民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才能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调研后的杨文优说。
作为人大代表,杨文优更加深切体会到人大代表的职责:“我想通过办现代循环农业企业,通过扩大产业规模,树立企业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带动更多人实现就业,增加收入。”
杨文优说,现如今,他积极搞调研扩产业,努力建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全方位共赢的企业,不断开创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循环农业模式,为的不仅仅是要壮大自己的产业,还要引领带动更多人积极投身乡村产业,共同促推乡村振兴。
“今年,我的建议就是加大循环农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持续推动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杨文优说,“人民选我当代表,我时刻牢记使命,当好群众的代言人,发挥好政府联系百姓的桥梁纽带作用,尽心尽力履好职。”杨文优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选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的实际,诠释了人大代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初心使命。
反哺社会献爱心
行稳致远不忘根,回馈桑梓见真情。杨文优在发展好自己事业的同时,也不忘回馈社会。时间回溯到2020年,当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为了抗击疫情,延安市众志成城,干部靠前指挥,党员干部冲锋陷阵,更有群众倾力支援、全民参战,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奋战,筑起疫情防控的“众志长城”。乐于奉献的杨文优更是“疫”不容辞,向抗击在疫情一线的乡镇干部捐赠了8000多元的口罩和消毒液等防疫物资。
杨文优说:“捐赠物品虽小,但代表我们的一份心意,我们镇上的干部在春节期间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坚守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我们作为一名代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同时,杨文优不忘关心、关注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每年,他都会从自己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资助贫困学生,年底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真的是帮我渡过了一个‘难关’。”在养殖场工作的李东东,回想起孩子今年上学时的场景说道,娃娃考上大学本是件好事,可是学费就成了我们家最大的难题,当时正在想办法四处筹钱,没承想杨文优了解情况后,想都没想就立刻提出学费他来承担。
“一个人富裕不是小康,带着乡亲们一起富裕才是小康。”杨文优说。从最初的家庭养殖,到现在的规模化发展,杨文优吸纳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到养殖场工作。目前,有21名“庄里人”在杨文优的养殖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年收入均达到3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