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9日
土炉饼 香飘远
通讯员 白永丽 记者 叶四青
    ● 李呈炜夫妻俩在饼摊里忙碌

  “老板,一个油旋。”“老板,我还要等几个呀?”一大早,延川县大禹广场水厂沟李呈炜的土炉饼就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客人。他们说,寒风瑟瑟的冬日,吃上一口香喷喷、热乎乎的现烤油旋,酥脆鲜香,胃暖暖的,心也暖暖的。
  油旋在当地也叫土炉饼。李呈炜烤制油旋所用的面粉是优质高筋粉,油是最好的豆油,再用传统的土炉烧制,油而不腻,酥脆可口,让食客们吃了还想再来吃。如今,在水厂沟附近的小区及周边,已经拥有了一批忠实的回头客。
  “我都是十来个十来个地买,这饼子特别香,特别酥,特别好吃。”居民张荔说着,匆匆忙忙地拿着滚烫的油旋消失在人群中。
  “像这种饼子,全城没有几家,都嫌麻烦,工序多。主要是味道好,这么多年不但饼子的价格没变,质量也没变,始终还是一个味道。”居民白彩玲高兴地说。
  在物价不断上涨的今天,其他地方的油旋早已涨到两三块钱了,但是李呈炜的油旋多年来一直坚持一块钱一个。饼摊女主人贺晓琴每天娴熟地忙着揉面、揪剂、擀面、放椒叶、放盐、抹油酥、塑形,然后又是烙又是烤,七八分钟后,热乎乎、香气四溢的饼子就带着食客的浓浓期待出炉了。尤其是天气凉后,热气腾腾的饼摊香味四溢,等待之人带着垂涎欲滴的迫切和渴望,一圈又一圈、一轮又一轮地围着饼摊等待油旋的新鲜出炉。
  制作土炉油旋,火候控制极其重要。火大了容易把饼烤焦,火太小温度又不够,所以要时刻注意炉内的温度并观察饼的变化,这样烤出来的油旋才能外脆里酥、喷香四溢。现烤现吃最过瘾,但等待出炉的煎熬滋味也让人难忘。饼摊女主人贺晓琴摘面、擀面、包馅……看似行云流水,背后却是几十年功力的磨练。
  李呈炜两口子的饼摊没有响亮的招牌,仅一辆篷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无阻。他今年50岁,妻子45岁,他们都是榆林清涧人。上世纪90年代,没有学历、没有手艺,家里光景惨淡,为了谋生,李呈炜选择了打饼子这一行当。没有学打饼的钱,他就靠看、自学,慢慢琢磨,在家乡清涧打饼8年后,举家搬迁来到延川,继续摆起了饼子摊,这一摆,又是15年。
  “除了中途出了车祸养病几年,我打了20多年的饼子,没其他手艺,全家就靠这个摊子撑起生活的希望。”李呈炜说。
  夫妻俩对土炉打饼的要求很高,坚持用老面发酵,对火候的控制也有着精准的标准。“冬天时,早上的面粉是要第一天晚上弄起来;夏天时面粉可以当天发,但也要提前2个小时,这样才能保证发的面做出的饼外脆内软。”李呈炜说,“我们一般夏天从早上4点就开始为开店做准备,冬天每天5点多,我们就会准时出现在水厂沟。每天买料、发面……缺一不可,直到晚上七点钟才关门。”
  因为客源稳定,李呈炜知道每天大概需要一袋面。生意好了,主人需要长时间站着打饼,一个人肯定熬不下来,因此,他将妻子也教成了打饼的好手,两人轮流打饼,即便遇到下雨天和雪天,他们依然坚守“岗位”,从不“爽约”。
  “累了就在店里坐一下。”“辛苦当然辛苦,但是做什么工作不辛苦呢。”“比上班族规定时间要自由一点,哈哈……”夫妻俩话里话外透露着乐观满足,“现在生活得以改善,是多年来我们两口子打的一个个饼子换来的,比打工强多了。”
  靠着饼摊的生意,夫妻俩供养了3个孩子。如今,老大已经上大学了,老二初中,老三上小学。夫妻俩还在附近买了房,简单装修后,开心地住了进去。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印记。李呈炜的小小土炉饼摊虽不起眼,香酥的油旋也不是珍贵的美味,但在手艺人一双双勤劳的双手下,它是家乡的味道,也是生活的脉动。饼香味不断远飘,手艺人李呈炜夫妇的人生也在不断美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