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培元
一
《遥忆大西北》是一部系列回忆文集。丛书作者们以文学的笔调叙写亲历往事,由众多作者合作、多册集成,主要突出表现当年陕北延安插队落户以后,参加延安乃至全国各条战线的工业经济建设。每册书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现了建设者的成长、奋斗和具有革命传统及时代特征的精神风貌。其中第一册“黄土地石油情”可视为文集的开篇破题之作。这册重点反映的是继承光荣传统、埋头苦干的钢铁精神。
这些青春回忆文章,体现出了一代人的精神风貌:我们参与在建设之中,我们见证了祖国的变化,我们曾经付出过青春、汗水甚或生命。
二
书名《遥忆大西北》中,一个“遥”字,既说明所忆往事年代久远,又意味着回忆者如今已经远离当地。而“大西北”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但又不全是。它不但超越了地域概念,而且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它蕴含着一群人共同的青春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犹如一首诗、一支歌,更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包含了并不确定但却异常丰富深刻甚至复杂痛苦的人生故事。
《遥忆大西北》一书中,还隐含着一个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北京延安插队知青。这一群人,当初就像一群天真脆弱的小鸟,以后逐渐成长为坚强的鹰。本书讲述的正是他们成长的往事。书中那一件件或欢乐或痛苦的生活往事,直至今天仍然异彩纷呈,令人惊叹不已。
三
的确,对于许多延安人和北京人来讲,北京赴延安插队知青都是一个能够引发关注、值得景仰或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特殊群体。记得当年,延安当地青年总是以能够找到一位北京知青恋爱、结婚而倍感自豪。今天我作为一个与他们同时代的延安人,仍然以能够与他们中的某几位结识、交往而感到庆幸。因为他们是有阅历有思想有故事的人。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把自己在陕北延安插队生活的经历视为人生的宝贵财富和生活中足以“垫底”的一杯酒。事实证明,有了这一杯先苦后甜的老酒垫底,此后的风风雨雨、酸辣苦涩都能对付得了。丛书中每个人的回忆,都堪称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人生自传,是一杯耐人寻味的人生老酒。整个丛书,就像是一坛子陈酿的酒,品得出人生百味,悟得到生活真谛。
四
北京知青赴延安插队,其中一些知青此后陆续在当地参加工作,对于“大西北”的经济开发建设与文化事业发展的贡献极大。今天回过头看,那些当年在延安窑洞住过的北京娃如同一株株小树,在那貌似偏远贫瘠,其实是一片革命先烈与革命前辈用心血与汗水浇灌过的红色热土上扎根发芽,经风沐雨,成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有定力的一群人。他们在艰苦中成长,在磨砺下成才,终究成为了国家各个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栋梁骨干,成为“千百万革命事业接班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令人仰望的耀眼星辰。
五
一连好些天,读着这些文稿,我都沉浸在深切的感动中,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感想。文稿中文字和语气朴素亲切,没有悔恨怨气,也丝毫没有炫耀与标榜。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他们无论当初经历了什么、遭遇了什么、贡献了什么和得到了什么,当下的心境都是平和沉静的。
六
作为一个延安人,我清晰地记得,1969年1月的一天,延安城锣鼓喧天、人涌如潮,人们夹道欢迎北京知青来延安插队落户。川流不息的军用大卡车统统揭去了篷顶。穿着厚棉袄、戴着皮帽子的男女北京知青们站立在车中,笑容满面。从此,“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
试想,许多年以后,一个人在完全没有功利驱使,而只是在内心热情的推动下拿起笔来回忆过去,这本身就具有了某种魅力。
世间文章千千万,什么样的文章最值得阅读?我认为《遥忆大西北》中的文章就值得潜心阅读。尽管回忆者的学识、思想水平和文字功力不尽相同,但是他们作为过来人,对于人生的感悟和体验是深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篇篇都是值得你我潜心阅读和深入理解的力作。
七
假如世间文章有三重境界:一曰哗众取宠的应景之作,二曰挖空心思的功利之作,三曰不吐不快的血泪之作。显然,最值得精读的就是这第三种文章。《遥忆大西北》中,虽不能说篇篇都是“血泪文章”,但仅对艰辛与苦难的插队生活的真切回忆这一点而言,就很值得后人阅读。